康德“人是目的”道德论题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12-19页 |
第一章 “人是目的”公式及其展开 | 第19-33页 |
第一节 作为通俗道德哲学原则的道德理性知识 | 第19-25页 |
一、行为道德价值何以可能 | 第20-22页 |
二、行为道德价值如何衡量 | 第22-23页 |
三、规律与尊重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作为道德形而上学法则的绝对命令 | 第25-29页 |
一、命令式:假言命令与定言命令 | 第26-27页 |
二、先天形式命令:普遍法则公式 | 第27-29页 |
第三节 作为派生命令的人性公式 | 第29-33页 |
一、质料依据:自在的客观目的 | 第29-30页 |
二、设立目的的能力:理性本性 | 第30-33页 |
第二章 “人是目的”标准解读的考察与回应 | 第33-44页 |
第一节 标准解读:科斯嘉德“回溯论证” | 第34-38页 |
一、人格中的人性:合理选择能力 | 第34-35页 |
二、寻找客观目的:回溯论证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对标准解读的反思与回应 | 第38-44页 |
一、论证结构:回溯条件的一致性问题 | 第38-40页 |
二、论证前提:价值赋予能力与绝对主观化问题 | 第40-42页 |
三、论证结论:人性公式有效性的认识条件问题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人是目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 第44-50页 |
第一节 道德教育:培养高级欲求能力 | 第44-47页 |
第二节 道德情境:关注时代诉求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致谢)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