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的生态消费伦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20页 |
一、课题背景、来源、创新点 | 第7-8页 |
(一) 课题背景 | 第7-8页 |
(二) 课题来源 | 第8页 |
(三) 创新点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四、相关范畴界定 | 第15-20页 |
(一) 美丽中国建设的提出背景 | 第15-16页 |
(二)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 | 第16-18页 |
(三) 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 | 第20-33页 |
第一节 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 | 第20-25页 |
一、过度消费 | 第20-21页 |
二、超前消费 | 第21-22页 |
三、符号消费 | 第22页 |
四、时尚消费 | 第22-23页 |
五、奢侈性消费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 第25-29页 |
一、人与自身的生态危机 | 第25-26页 |
二、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 第26-28页 |
三、人与社会的生态危机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消费主义成因的伦理检视 | 第29-33页 |
一、追求利润的资本逻辑 | 第29-30页 |
二、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 第30页 |
三、生态伦理意识淡薄 | 第30-31页 |
四、消费权利和义务失调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生态消费的伦理依据 | 第33-43页 |
第一节 生态消费的伦理本质 | 第33-36页 |
一、生态消费是合理适度消费 | 第33-34页 |
二、生态消费是合宜绿色消费 | 第34-35页 |
三、生态消费是合德文明消费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生态消费的伦理价值 | 第36-38页 |
一、维持生态正义 | 第36页 |
二、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 第36-37页 |
三、实现主体幸福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生态消费的伦理原则 | 第38-43页 |
一、人本性原则 | 第38-39页 |
二、预防性原则 | 第39页 |
三、公平性原则 | 第39-41页 |
四、适度性原则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实现生态消费的伦理路径 | 第43-64页 |
第一节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消费伦理思想 | 第43-48页 |
一、注重“仁爱正义”至上的消费追求 | 第43-45页 |
二、传承“黜奢崇俭”的消费理念 | 第45-47页 |
三、吸收“惜物爱物”的消费精神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吸收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伦理思想 | 第48-53页 |
一、提高经济主体的社会良知 | 第49-50页 |
二、政府对经济主体的伦理支持 | 第50-51页 |
三、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 第51-53页 |
第三节 规范大众消费行为的伦理教育引导 | 第53-57页 |
一、培养科学、健康的家庭消费观 | 第53-55页 |
二、学校消费教育的伦理规范 | 第55-56页 |
三、净化消费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公民生态消费的伦理实现 | 第57-64页 |
一、走出消费主义的误区 | 第57-60页 |
二、提高环保意识 | 第60-62页 |
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