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高产小麦补灌阈值分析及高效用水的生理基础

中文摘要第9-12页
英文摘要第12-15页
1 前言第16-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8页
    2.1 试验设计第28-31页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31-37页
    2.3 试验数据处理第37-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85页
    3.1 不同阈值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第38-49页
        3.1.1 生长季每次补灌前土壤含水量与补灌水量第38-41页
        3.1.2 生长季自然供水量及其时间分布第41-43页
        3.1.3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蓄水量变化第43-44页
        3.1.4 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灌水前不同土层土壤蓄水第44-46页
        3.1.5 农田耗水量及其来源第46-49页
    3.2 不同阈值补灌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49-55页
        3.2.1 群体动态第49-50页
        3.2.2 籽粒增重第50-51页
        3.2.3 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第51-55页
            3.2.3.1 产量及产量构成第51-52页
            3.2.3.2 经济系数第52页
            3.2.3.3 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益第52-55页
    3.3 不同阈值补灌对小麦碳同化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第55-66页
        3.3.1 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第55-61页
            3.3.1.1 花后叶面积指数第55-56页
            3.3.1.2 花后旗叶SPAD值第56-57页
            3.3.1.3 苗期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第57-58页
            3.3.1.4 旗叶气体交换参数第58-59页
            3.3.1.5 旗叶荧光参数第59-61页
        3.3.2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61-66页
            3.3.2.1 苗期复水前后干物质积累第61-62页
            3.3.2.2 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第62-63页
            3.3.2.3 可溶性糖积累与分配第63-65页
            3.3.2.4 花后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第65-66页
    3.4 不同阈值补灌对小麦氮素吸收、同化、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第66-82页
        3.4.1 复水前后苗期根系形态第66-67页
        3.4.2 根系活力第67-70页
            3.4.2.1 苗期根系活力第67-68页
            3.4.2.2 花后根系活力第68-70页
        3.4.3 PEG诱导的干旱条件下根系对氮素离子吸收的影响第70-72页
            3.4.3.1 NH_4~+离子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第70页
            3.4.3.2 NO_3~-离子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第70-71页
            3.4.3.3 根系NH_4~+和NO_3~-离子的吸收方向与速率第71-72页
        3.4.4 氮素积累与分配第72-80页
            3.4.4.1 苗期氮素积累与分配第72-75页
                3.4.4.1.1 苗期复水前后植株NH_4~+-N和NO3..N积累与分配第72-73页
                3.4.4.1.2 苗期复水前后植株氨基酸积累与分配第73-75页
            3.4.4.2 大田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第75-80页
                3.4.4.2.1 开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转移第75-76页
                3.4.4.2.2 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再分配第76-77页
                3.4.4.2.3 花后旗叶与籽粒中谷氨酸和脯氨酸含量第77-80页
        3.4.5 植株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第80-82页
            3.4.5.1 苗期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第80-81页
            3.4.5.2 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第81-82页
    3.5 不同阈值补灌对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第82-85页
4 讨论第85-96页
    4.1 补灌阈值对灌水方式及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第85-87页
    4.2 不同补灌阈值对小麦生长发育的的影响第87-89页
    4.3 不同补灌阈值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89-90页
    4.4 高产与高WUE补灌阈值的生理调控基础第90-96页
5 结论第96-99页
    5.1 补灌阈值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96页
    5.2 小麦高产和高效用水的生理基础第96-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1页
附录第111-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细胞分裂素代谢在小麦滞绿突变体tasg1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下一篇:玉米低温响应转录组及相关基因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