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对象、重点和难点 | 第13页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乌克兰小(中)学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 第14-27页 |
2.1 乌克兰汉语发展的经过 | 第14-16页 |
2.2 乌克兰本土五年级学习者的年龄特性与须达到的汉语水平要求 | 第16-18页 |
2.3 乌克兰现有汉语教材使用情况及编写基准 | 第18-23页 |
2.3.1 对外汉语通用大纲与欧洲汉语能力基准 | 第19-21页 |
2.3.2 《乌克兰汉语教学通用大纲》对五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 | 第21-23页 |
2.4 乌克兰现有教材问题分析 | 第23-27页 |
2.4.1 《汉语新起点》在乌克兰的使用情况 | 第24-25页 |
2.4.2 本土五年级小学生教材框架体系及概貌 | 第25-27页 |
第3章 《中文课本》(五年级)基础内容分析 | 第27-43页 |
3.1 《中文课本》(五年级)的编写原则和编写体例 | 第27-29页 |
3.1.1 《中文课本》(五年级)的编写目的和原则 | 第27-28页 |
3.1.2 《中文课本》(五年级)的编写体例 | 第28-29页 |
3.2 语音部分分析 | 第29-33页 |
3.2.1 《中文课本》(五年级)语音教学编排 | 第29-30页 |
3.2.2 《中文课本》(五年级)的语音部分内容 | 第30-32页 |
3.2.3 语音部分小结 | 第32-33页 |
3.3 词汇部分分析 | 第33-36页 |
3.3.1 《中文课本》(五年级)教材的词汇组成概况 | 第33页 |
3.3.2 《中文课本》(五年级)的生词编排处理 | 第33-34页 |
3.3.3 《中文课本》(五年级)中的字本位思想 | 第34页 |
3.3.4 词汇部分小结 | 第34-36页 |
3.4 语法内容分析(包括注释) | 第36-39页 |
3.4.1 语法项目的选取 | 第38页 |
3.4.2 语法项目出现的顺序与课文表现 | 第38-39页 |
3.5 课后练习分析 | 第39-42页 |
3.5.1 语音阶段课后练习类型 | 第39-40页 |
3.5.2 语法阶段课后练习类型分析 | 第40-41页 |
3.5.3 课后练习小结二 | 第41-42页 |
3.6 文化知识部分分析 | 第42-43页 |
第4章 本土教材与通用教材的特性对比分析—《中文课本》与《汉语新起点》(俄语版) | 第43-67页 |
4.1 本土教材编写的重点问题 | 第43-47页 |
4.1.1 中国对外汉语教材和乌克兰本土汉语教材的对比 | 第44-45页 |
4.1.2 对本土语言教材的基本要求 | 第45-46页 |
4.1.3 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4.2 《中文课本》和《汉语新起点》的共性 | 第47-51页 |
4.2.1 针对性 | 第48页 |
4.2.2 系统性 | 第48-49页 |
4.2.3 科学性 | 第49-50页 |
4.2.4 趣味性 | 第50-51页 |
4.2.5 独创性 | 第51页 |
4.3 《中文课本》与《汉语新起点》的不同点 | 第51-67页 |
4.3.1 《中文课本》与《汉语新起点》语音部分的对比 | 第51-53页 |
4.3.2 《中文课本》与《汉语新起点》词汇对比 | 第53-55页 |
4.3.3 《中文课本》与《汉语新起点》语法部分的对比 | 第55-57页 |
4.3.4 《中文课本》与《汉语新起点》课文的对比 | 第57-59页 |
4.3.5 《中文课本》与《汉语新起点》练习部分对比 | 第59-64页 |
4.3.6 通过对比结论对两本教材提出编写和使用建议 | 第64-67页 |
第5章 主题式教学法在编写教材中的应用 | 第67-69页 |
5.1 主题式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 第67页 |
5.2 主题式教学法在乌克兰初级汉语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67-69页 |
5.2.1 教材的匹配性 | 第67-68页 |
5.2.2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