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主要贡献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2.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16-18页 |
2.2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8-19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19-21页 |
3. 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第21-31页 |
3.1 债务重组的意义 | 第21-22页 |
3.2 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首次制定 | 第22-25页 |
3.2.1 1998年准则制定的背景 | 第22-23页 |
3.2.2 1998年准则的内容 | 第23-24页 |
3.2.3 1998年准则与盈余管理 | 第24-25页 |
3.3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首次修订 | 第25-28页 |
3.3.1 2001年准则修订背景及与1998年准则内容的比较 | 第25-27页 |
3.3.2 2001年准则的不足与盈余管理 | 第27-28页 |
3.4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第二次修订 | 第28-31页 |
3.4.1 2006年准则制定的背景 | 第28-29页 |
3.4.2 2006年准则与前期准则内容的比较 | 第29-31页 |
4. 新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 | 第31-35页 |
4.1 2006年准则的优越性 | 第31-32页 |
4.2 新债务重组准则的不足与盈余管理 | 第32-35页 |
4.2.1 基于债务重组准则的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32-33页 |
4.2.2 新债务重组准则对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 | 第33-35页 |
5. 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 | 第35-54页 |
5.1 研究样本 | 第35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43页 |
5.2.1 制造业行业简介 | 第35-36页 |
5.2.2 制造业与其他行业发生债务重组公司的年度比较 | 第36-39页 |
5.2.3 制造业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数量及T族公司数量的统计 | 第39-40页 |
5.2.4 制造业企业的债务重组收益和债务重组损失的年度统计 | 第40-42页 |
5.2.5 小结 | 第42-43页 |
5.3 以~*ST源发为例的案例分析 | 第43-48页 |
5.3.1 ~*ST源发的选择背景 | 第43-44页 |
5.3.2 ~*ST源发的财务指标分析 | 第44-45页 |
5.3.3 ~*ST源发的债务重组方式 | 第45-46页 |
5.3.4 ~*ST源发的债务重组动机 | 第46-47页 |
5.3.5 ~*ST源发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 第47-48页 |
5.4 以~*ST中华A为例的案例分析 | 第48-53页 |
5.4.1 ~*ST中华A的选择背景 | 第48-49页 |
5.4.2 ~*ST中华A的财务指标分析 | 第49-51页 |
5.4.3 ~*ST中华A债务重组的主要方式 | 第51-53页 |
5.5 案例分析小结 | 第53-5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4-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6页 |
6.2 进一步规范企业债务重组行为的建议 | 第56-60页 |
6.2.1 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56-57页 |
6.2.2 完善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条件 | 第57-58页 |
6.2.3 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 第58页 |
6.2.4 进一步明确“财务困难”的界定标准 | 第58-59页 |
6.2.5 将债务重组收益分别计入多个会计期间 | 第59页 |
6.2.6 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 | 第59-60页 |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