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关键词释义 | 第11-14页 |
·非政府组织 | 第11-12页 |
·公共文化 | 第12-13页 |
·文化建设模式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述要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论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 | 第19-29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 | 第19-21页 |
·非政府组织本身的公共价值内涵 | 第19-20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优势 | 第20页 |
·利用多样化资源发挥自己的文化功能 | 第20-21页 |
·公共文化建设中体现的公共管理学意蕴 | 第21-23页 |
·公共文化的本质是连接人与公共管理灵魂的桥梁 | 第21-22页 |
·公共文化是实现公共管理过程的重要手段 | 第22页 |
·公共文化表征公共管理精神的特征 | 第22-23页 |
·公共文化是公共管理理论的引领向导 | 第23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人文作用 | 第23-25页 |
·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23-24页 |
·通过影响群体意识净化社会风气 | 第24-25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经济作用 | 第25-29页 |
·保持参与经济建设的良好精神状态 | 第25-26页 |
·为市场竞争提供公平公正的精神保障 | 第26-27页 |
·打造全面发展的人文社区 | 第27-29页 |
3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维度分析 | 第29-40页 |
·从民众意识层次表达情感诉求 | 第29-31页 |
·多维度地展现非政府组织的亲民性 | 第29-30页 |
·深层次地表达社会公众的内心诉求 | 第30-31页 |
·在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形态上体现民族心理 | 第31-33页 |
·集中凸显主流公共文化的核心地位 | 第31-32页 |
·广泛展现公共文化建设的民族心态 | 第32-33页 |
·从社会管理角度沟通公民与政府的思想 | 第33-34页 |
·以文化的视角激活社会公众民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 | 第33-34页 |
·从社会第三部门的角度维护政府的社会治理的权威 | 第34页 |
·大连地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 第34-40页 |
·大连地区非政府组织建设公共文化的概况 | 第34-37页 |
·大连地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 第37-38页 |
·大连地区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 | 第38-40页 |
4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难题及成因分析 | 第40-59页 |
·非政府组织的生存环境 | 第40-46页 |
·非政府组织在国内发展的现状 | 第40-44页 |
·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规模预测 | 第44-46页 |
·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掣肘了非政府组织参与 | 第46-50页 |
·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失调 | 第46-47页 |
·公共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第47-49页 |
·对经济发展的过度依赖限制了公共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 第49-50页 |
·自身条件不完善难以参与公共文化管理 | 第50-53页 |
·制度的缺失与限制难以适应社会三元结构 | 第50-51页 |
·非政府组织营销策略的缺乏难以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程度 | 第51-52页 |
·非政府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中显得被动和力不从心 | 第52-53页 |
·尚不具备广泛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能力 | 第53-56页 |
·公共文化管理的精英人才匮乏 | 第53-54页 |
·非政府组织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短缺 | 第54-55页 |
·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依然依赖政府投资 | 第55-56页 |
·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空间依然受到政府选择的限制 | 第56-59页 |
·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尚难确立 | 第56-57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主要依据政府意图 | 第57-58页 |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微妙博弈关系使其步履维艰 | 第58-59页 |
5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载体和方法 | 第59-72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59-61页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凸显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 第59-60页 |
·发挥非政府组织本土化的优势建设鲜明特色的地区文化 | 第60页 |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形成我国多元化的公共文化建设道路 | 第60-61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载体依托 | 第61-65页 |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形成全方位宣传公共文化的态势 | 第61-63页 |
·形成各类非政府组织共同建设公共文化的合力 | 第63-64页 |
·充分展现服务型政府在共同建设公共文化中的社会引领作用 | 第64-65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方法 | 第65-72页 |
·突出工作重心:实现由政府选择向社会选择的跨越 | 第65-67页 |
·社企联合:争取企业资金的投向公共文化事业 | 第67-68页 |
·人才吸引: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 | 第68-70页 |
·资金融资: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积累充分的财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