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产生新的交通发展诉求 | 第14页 |
1.1.2 交通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14页 |
1.1.3 煤炭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与交通发展具有特殊规律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煤炭城市 | 第19页 |
2.1.2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9-21页 |
2.1.3 城市交通系统 | 第21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21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22-23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2.3.1 煤炭城市 | 第23-25页 |
2.3.2 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 第25-28页 |
2.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煤炭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 第29-48页 |
3.1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 第29-40页 |
3.1.1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拓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29-33页 |
3.1.2 煤炭城市功能空间的发展过程 | 第33-35页 |
3.1.3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 | 第35-39页 |
3.1.4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总结 | 第39-40页 |
3.2 煤炭城市交通系统演变过程 | 第40-44页 |
3.2.1 煤炭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演变 | 第40-42页 |
3.2.2 煤炭城市交通设施布局的演变 | 第42-44页 |
3.3 煤炭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44-47页 |
3.3.1 采煤沉陷区限制了城市空间拓展 | 第44-45页 |
3.3.2 穿城铁路线造成了城市用地的分割 | 第45页 |
3.3.3 工矿废弃地制约了城市集聚发展 | 第45-46页 |
3.3.4 低密度土地开发与交通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煤炭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互动作用分析 | 第48-60页 |
4.1 煤炭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48-49页 |
4.2 煤炭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49-54页 |
4.2.1 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规模的影响 | 第49-52页 |
4.2.2 交通可达性对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3 交通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 | 第54页 |
4.3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系统的影响 | 第54-59页 |
4.3.1 城市空间规模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 | 第55页 |
4.3.2 城市空间密度对交通出行特征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3 城市空间形态对交通需求特征的影响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煤炭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 第60-68页 |
5.1 煤炭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度评价 | 第60-63页 |
5.1.1 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60-61页 |
5.1.2 协调度评价模型 | 第61-63页 |
5.2 煤炭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路径 | 第63-67页 |
5.2.1 建立与交通系统相协调的城市空间布局 | 第63-65页 |
5.2.2 构筑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间的多通道交通网络 | 第65页 |
5.2.3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 | 第65-66页 |
5.2.4 优化提升现有铁路设施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淮北市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 第68-85页 |
6.1 淮北市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性规律 | 第68-75页 |
6.1.1 淮北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性规律 | 第68-71页 |
6.1.2 淮北市城市交通系统演化的阶段性规律 | 第71-73页 |
6.1.3 淮北市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73-75页 |
6.2 淮北市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度评价 | 第75-80页 |
6.2.1 样本数据的均值化处理 | 第75页 |
6.2.2 样本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第75-78页 |
6.2.3 协调度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6.3 淮北市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路径 | 第80-84页 |
6.3.1 构建公共交通走廊,引导空间合理拓展 | 第80-81页 |
6.3.2 转变传统混合观念,构筑职住平衡网络 | 第81-82页 |
6.3.3 提升土地开发密度,支撑公共交通发展 | 第82-83页 |
6.3.4 加大交通建设投入,促进交通设施均衡分布 | 第83-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85-8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