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1页 |
1.1.1 “乡愁”背景下的时代呼唤 | 第16-17页 |
1.1.2 现行历史地段建筑文脉保护传承实践的思考 | 第17-20页 |
1.1.3 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理论发展的学术关注 | 第20-2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3.1 历史地段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1.3.2 建筑形态文化时空的内涵 | 第23-24页 |
1.3.3 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 | 第24页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5-2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探讨 | 第28-35页 |
2.1 建筑形态文化时空的相关理论探讨 | 第28-32页 |
2.1.1 城市历史环境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 | 第28-29页 |
2.1.2 “四维城市”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2.1.3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分析 | 第30-32页 |
2.2 城市设计视角下历史地段保护传承的相关理论探讨 | 第32-34页 |
2.2.1 国外相关理论分析 | 第32-33页 |
2.2.2 国内相关理论分析 | 第33-34页 |
2.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相关实践案例分析 | 第35-52页 |
3.1 历史地段规划设计类型及特点 | 第35-37页 |
3.1.1 历史地段的“再现” | 第35页 |
3.1.2 历史地段的“复兴” | 第35页 |
3.1.3 历史地段的“发展” | 第35-37页 |
3.2 相关案例研析 | 第37-51页 |
3.2.1 杭州中山中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方案改造研析 | 第37-45页 |
3.2.2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创作方案研析 | 第45-51页 |
3.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苏埠明清老街建筑形态文化时空的城市设计实践研究 | 第52-82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52页 |
4.2 苏埠明清老街基本概述 | 第52-53页 |
4.3 苏埠明清老街建筑形态文化时空的城市设计构思 | 第53-54页 |
4.4 苏埠明清老街总体城市设计概念构筑 | 第54-71页 |
4.4.1 老街区位空间特质与整体意象感知 | 第54-55页 |
4.4.2 老街现状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把握 | 第55-56页 |
4.4.3 老街建筑文脉特质分析 | 第56-66页 |
4.4.4 老街建筑形态文化时空的城市设计建构 | 第66-71页 |
4.5 苏埠明清老街建筑形态的具体设计 | 第71-80页 |
4.5.1 历史见证性空间的保护修缮与整治改造 | 第71-75页 |
4.5.2 文化传承性空间建筑形态的具体设计 | 第75-80页 |
4.6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历史地段建筑形态文化时空的城市设计理论探讨 | 第82-86页 |
5.1 城市设计思想方法融入的必要性 | 第82-83页 |
5.2 历史地段建筑形态文化时空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 | 第83页 |
5.3 历史地段建筑形态文化时空的城市设计工作框架 | 第83-85页 |
5.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87页 |
6.3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A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