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道路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国内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1.3.2 国内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3 国外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成果 | 第19-20页 |
1.3.4 国外道路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1 文献综述 | 第22页 |
1.5.2 实地调研 | 第22页 |
1.5.3 案例分析基础上的归纳演绎 | 第22页 |
1.5.4 多学科综合研究 | 第22-23页 |
1.6 研究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概念及理论研究 | 第24-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1.1 地貌特征 | 第24页 |
2.1.2 城市道路景观 | 第24-25页 |
2.1.3 道路景观设计 | 第25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2.1 场地分析理论 | 第25-26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6页 |
2.2.3 视觉设计理论 | 第26-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典型地貌特征引导下的道路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第28-36页 |
3.1 设计基础—阿勒泰地区地貌特征解读 | 第28-30页 |
3.1.1 地貌特征划分依据 | 第28-29页 |
3.1.2 阿勒泰地区地貌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3.2 设计对象—景观空间营造 | 第30-31页 |
3.2.1 道路景观空间分类 | 第30页 |
3.2.2 阿勒泰典型地貌特征引导下的道路景观空间营造形式 | 第30-31页 |
3.3 设计原则 | 第31-33页 |
3.3.1 生态优先原则 | 第31-32页 |
3.3.2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2页 |
3.3.3 整体融合性原则 | 第32页 |
3.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2-33页 |
3.4 设计手法 | 第33-35页 |
3.4.1 地形处理及边坡修复 | 第33-34页 |
3.4.2 植被营造 | 第34-35页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典型地貌特征引导下的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36-42页 |
4.1 美国拉斯维加斯路易斯大道景观设计分析 | 第36-38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36页 |
4.1.2 路易斯大道景观设计解读 | 第36-38页 |
4.1.3 案例思考与借鉴意义 | 第38页 |
4.2 连云港市北固山大道景观设计分析 | 第38-41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38-39页 |
4.2.2 北固山大道景观设计解读 | 第39-41页 |
4.2.3 案例思考与借鉴意义 | 第41页 |
4.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阿勒泰地区典型地貌特征引导下的道路景观设计—以恰秀路为例 | 第42-83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2-46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42页 |
5.1.2 自然条件分析 | 第42-43页 |
5.1.3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 第43-44页 |
5.1.4 相关上位规划 | 第44-45页 |
5.1.5 项目规划范围 | 第45-46页 |
5.2 阿勒泰市典型地貌景观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5.2.1 阿勒泰市地貌特征概况 | 第46-47页 |
5.2.2 阿勒泰市地貌特征优势分析 | 第47页 |
5.2.3 阿勒泰市地貌特征劣势分析 | 第47页 |
5.3 设计构思 | 第47-49页 |
5.3.1 设计依据 | 第47-48页 |
5.3.2 设计定位 | 第48页 |
5.3.3 设计目标 | 第48页 |
5.3.4 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5.4 方案设计 | 第49-71页 |
5.4.1 总体布局 | 第49-51页 |
5.4.2 景观分区 | 第51-71页 |
5.5 专项设计 | 第71-81页 |
5.5.1 交通系统规划 | 第71-74页 |
5.5.2 道路铺装设计 | 第74-75页 |
5.5.3 绿道服务设施设置 | 第75-76页 |
5.5.4 植物种植设计 | 第76-81页 |
5.6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总结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详细摘要 | 第9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