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 第8-9页 |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1.4 语料价值及版本说明 | 第10-11页 |
| 1.5 使用符号及说明 | 第11-13页 |
| 2 能性述补结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2.1 能性述补结构的分类研究 | 第13-14页 |
| 2.2 能性述补结构的形式研究 | 第14-15页 |
| 2.3 能性述补结构的意义研究 | 第15-16页 |
| 2.4 能性述补结构的历史和共时研究 | 第16-17页 |
| 2.5 有关山东方言能性述补结构的研究 | 第17-18页 |
| 3 《金》、《醒》、《聊》中“V得/不得”式能性述补结构 | 第18-30页 |
| 3.1 “得”式补语的来源及产生时代 | 第18-20页 |
| 3.2 “V得/不得”式能性述补结构句法功能分析 | 第20-22页 |
| 3.3 “V得/不得”式能性述补结构语义功能分析 | 第22-24页 |
| 3.4 “V得/不得”式能性述补结构语用功能分析 | 第24-26页 |
| 3.5 “VO不得”式能性述补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 3.6 小结 | 第28-30页 |
| 4 《金》、《醒》、《聊》中“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 | 第30-44页 |
| 4.1 “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句法功能分析 | 第30-33页 |
| 4.2 “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语义功能分析 | 第33-37页 |
| 4.3 “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语用功能分析 | 第37-41页 |
| 4.4 “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宾语位移分析 | 第41-43页 |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 5 《金》、《醒》、《聊》中“V得/不了”式能性述补结构 | 第44-53页 |
| 5.1 “V不了”式能性述补结构句法功能分析 | 第45-48页 |
| 5.2 “V不了”式能性述补结构语义功能分析 | 第48-50页 |
| 5.3 “V不了”式能性述补结构语用功能分析 | 第50-52页 |
| 5.4 小结 | 第52-53页 |
| 6 《金》、《醒》、《聊》中的“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 | 第53-57页 |
| 6.1“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分析 | 第53-55页 |
| 6.2《醒》和《聊》中带宾式“VC了”式结构分析 | 第55-56页 |
| 6.3 小结 | 第56-57页 |
| 7 结语 | 第57-60页 |
| 7.1 结论 | 第57-59页 |
|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 尾注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第65页 |
| 参编书籍 | 第65-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