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斜拉桥拉索风振的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3 尾流驰振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圆柱绕流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机理 | 第13-16页 |
1.4.1 单圆柱绕流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2 双圆柱扰流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7页 |
2 单圆柱绕流的二维数值模拟 | 第17-36页 |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简述 | 第17-18页 |
2.1.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发展 | 第17-18页 |
2.1.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求解过程 | 第18页 |
2.2 CFD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2.1 有限差分法 | 第18页 |
2.2.2 有限元法 | 第18页 |
2.2.3 有限体积法 | 第18-19页 |
2.3 Fluent简介 | 第19-21页 |
2.3.1 Fluent软件概述 | 第19页 |
2.3.2 Fluent软件结构 | 第19-21页 |
2.4 圆柱绕流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2.4.1 圆柱绕流控制方程 | 第21页 |
2.4.2 圆柱绕流控制参数 | 第21-22页 |
2.5 圆柱绕流的模型 | 第22-25页 |
2.5.1 圆柱绕流模型建立 | 第22-23页 |
2.5.2 计算区域和网格划分 | 第23-25页 |
2.6 单圆柱绕流计算结果分析 | 第25-35页 |
2.6.1 后处理结果 | 第25-28页 |
2.6.2 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28-30页 |
2.6.3 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特性 | 第30-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双圆柱扰流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52页 |
3.1 串列双圆柱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44页 |
3.1.1 串列双圆柱绕流的几何模型 | 第36页 |
3.1.2 串列双圆柱绕流的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3.1.3 串列双圆柱绕流的模拟方案 | 第37-38页 |
3.1.4 串列双圆柱绕流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3.2 并列双圆柱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51页 |
3.2.1 并列双圆柱绕流的几何模型 | 第44页 |
3.2.2 并列双圆柱绕流的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3.2.3 并列双圆柱绕流的模拟方案 | 第45页 |
3.2.4 并列双圆柱绕流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大雷诺数圆柱绕流以及拉索尾流驰振研究 | 第52-68页 |
4.1 大雷诺数单圆柱绕流和串列双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 | 第52-56页 |
4.1.1 升阻力系数分析 | 第52-54页 |
4.1.2 升力系数频谱 | 第54-56页 |
4.2 尾流驰振 | 第56-62页 |
4.2.1 尾流驰振研究 | 第56-57页 |
4.2.2 单自由度经典驰振理论 | 第57-62页 |
4.3 并排平行斜拉索尾流驰振的数值模拟 | 第62-67页 |
4.3.1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设置 | 第62-63页 |
4.3.2 下游拉索的时程曲线及云图 | 第63-64页 |
4.3.3 不同风攻角条件下气动力系数 | 第64-65页 |
4.3.4 拉索尾流驰振的发生风速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