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40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1.2 微纳加工技术简介 | 第15-24页 |
| 1.2.1 电子束刻蚀 | 第16-19页 |
| 1.2.2 光学投影刻蚀 | 第19-20页 |
| 1.2.3 聚焦离子束刻蚀 | 第20-21页 |
| 1.2.4 极紫外光刻和X射线光刻 | 第21-22页 |
| 1.2.5 微纳加工的表面等离子体结构 | 第22-24页 |
| 1.3 半导体材料光电器件介绍 | 第24-37页 |
| 1.3.1 硅基光电器件 | 第24-26页 |
| 1.3.2 石墨烯半导体光电器件简介 | 第26-30页 |
| 1.3.3 有机/无机钙钛矿光电器件 | 第30-37页 |
| 1.4 课题的目的、创新以及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 第2章 新型硅基光学磁性反射镜 | 第40-48页 |
| 2.1 引言 | 第40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0-41页 |
| 2.2.2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 2.3.1 硅基光学磁反射镜的设计 | 第41-46页 |
| 2.3.2 硅基光学磁反射镜的制备 | 第46-4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3章 石墨烯表面拉曼增强及其生物探测 | 第48-71页 |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9页 |
| 3.2.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3.3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光耦合 | 第51-57页 |
| 3.3.1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金属天线 | 第51-52页 |
| 3.3.2 石墨烯与光的相互作用 | 第52-55页 |
| 3.3.3 石墨烯与光耦合增强 | 第55-57页 |
| 3.4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增强石墨烯表面拉曼光谱研究 | 第57-66页 |
| 3.4.1 器件结构与成分分析 | 第57-60页 |
| 3.4.2 器件光学性质研究 | 第60-66页 |
| 3.5 癌细胞探测 | 第66-6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4章 有机/无机钙钛矿微型发光器件 | 第71-93页 |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2页 |
| 4.2.2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92页 |
| 4.3.1 荧光光谱 | 第74-77页 |
| 4.3.2 荧光寿命 | 第77-79页 |
| 4.3.3 成分分析 | 第79-86页 |
| 4.3.4 晶体结构分析 | 第86-89页 |
| 4.3.5 微纳加工发光器件 | 第89-9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5章 有机/无机钙钛矿的离子传输及光电探测器 | 第93-109页 |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94页 |
|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94页 |
| 5.2.2 实验方法 | 第94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8页 |
| 5.3.1 电子束与物质作用理论 | 第94-95页 |
| 5.3.2 离子迁移研究 | 第95-103页 |
| 5.3.3 成分分析 | 第103-104页 |
| 5.3.4 有机/无机钙钛矿光电探测器 | 第104-10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结论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9-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