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的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5-28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5-17页
        一、选题缘由第15-16页
        二、研究意义第16-17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分析第17-23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第18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第18-20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第20-21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第21-23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3-24页
        一、研究思路第23页
        二、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一、研究方法第24-25页
        二、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26-28页
        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26-27页
        二、研究的创新点第27-28页
第一章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第28-36页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第28-30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第28-30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特征第30页
    第二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趋势第30-33页
        一、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第31页
        二、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变迁第31-32页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演进第32-33页
    第三节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背景第33-36页
        一、武汉与文化强市战略第33-34页
        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演进第34页
        三、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前景第34-36页
第二章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经验探索第36-63页
    第一节 世界代表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第36-43页
        一、日本第36-38页
        二、韩国第38-40页
        三、英国第40-41页
        四、法国第41-43页
    第二节 世界代表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第43-50页
        一、日本第43-44页
        二、韩国第44-46页
        三、英国第46-48页
        四、法国第48-50页
    第三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50-55页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概况第50-52页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不足第52-54页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改进建议第54-55页
    第四节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经验的思考第55-63页
        一、政府的重视与引导是首要前提第56-57页
        二、重视教育是根本之策第57-58页
        三、数字化利用是潮流趋势第58-59页
        四、鼓励公众参与方能取得成效第59-60页
        五、创新是“活化”利用的关键第60页
        六、健全的资助体系是重要基础第60-61页
        七、法律体系提供基本保障第61-63页
第三章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第63-87页
    第一节 武汉市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概况第63-68页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3-64页
        二、武汉市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基本情况第64-65页
        三、武汉市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数据分析第65-68页
    第二节 武汉市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68-82页
        一、民间文学类第68-73页
        二、民间舞蹈类的(汉阳)高龙第73-76页
        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第76-78页
        四、传统戏曲类的汉剧第78-80页
        五、民间美术类的汉绣第80-82页
    第三节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机遇与挑战第82-87页
        一、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面临的机遇第83-84页
        二、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面临的挑战第84-87页
第四章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案例分析第87-110页
    第一节 江欣苑:城市新社区与非遗生产性保护第87-93页
        一、都市化与非遗保护的迷茫第87页
        二、江欣苑社区简介第87-88页
        三、城市社区与非遗生产性保护第88-90页
        四、江欣苑社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主要做法第90-92页
        五、以社区为载体进行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启示与思考第92-93页
    第二节 汉绣与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多种形态第93-99页
        一、武汉地区刺绣市场资源基本状况及分析第93-96页
        二、苏绣、湘绣产业优势与汉绣发展的症结第96-97页
        三、武汉地区汉绣市场发展思路第97-98页
        四、武汉地区汉绣市场资源整合优化的方案第98-99页
    第三节 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与非遗的市场化开发第99-110页
        一、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简介第100页
        二、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特色产品第100-105页
        三、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与非遗“利益共同体”第105-108页
        四、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发展的启示与思考第108-110页
第五章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模式构建及应用建议第110-126页
    第一节 “Dn+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模式构建第110-113页
        一、“生产性保护”的困境与“Dn+1”模式的提出第110-111页
        二、“Dn+1”模式及其实践合理性第111-113页
    第二节 武汉市参与主体与非遗利益共同体的构建第113-118页
        一、政府部门在“Dn+1”模式中的作用第113-115页
        二、企业在“Dn+1”模式中的作用第115-116页
        三、传承人在“Dn+1”模式中的作用第116-118页
    第三节 “Dn+1”模式应用在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中的建议第118-126页
        一、构建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共同体第118-121页
        二、构建全体市民间的命运共同体第121-123页
        三、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建共享机制第123-124页
        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第124-126页
结语: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行动第126-129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全球化思考第126-127页
    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本土化行动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4页
附录第134-136页
后记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湖北经学研究
下一篇:机构话语翻译中的目的等效研究--以法庭口译中的话语标记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