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5-25页 |
一、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21页 |
(一) 明代经学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二) 明代湖北经学的研究状况 | 第18-21页 |
二、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21-24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 第24-25页 |
第一章 明代湖北经学发展的背景 | 第25-37页 |
第一节 明代湖北行政区划的确立与发展 | 第25-29页 |
第二节 明代湖北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29-31页 |
一、“湖广熟、天下足”——湖北农业的发展 | 第29-30页 |
二、“天下四聚”——汉口外销型商业的繁荣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明代湖北学术文化的发展 | 第31-37页 |
一、官学的建立 | 第31-34页 |
二、书院的发展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明代湖北经学总体考察 | 第37-50页 |
第一节 明代湖北经学的统计分析 | 第37-46页 |
一、著作的数量统计 | 第37-39页 |
二、创作的时间特点 | 第39-42页 |
三、著作的存佚情况 | 第42-43页 |
四、作者的地域分布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明代湖北经学发展的分期 | 第46-50页 |
一、明代湖北经学的分期 | 第46-47页 |
二、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 | 第47-50页 |
第三章 渊源有自的湖北易学 | 第50-75页 |
第一节 明代以前湖北的易学发展 | 第50-56页 |
一、孕育兴盛的楚国易学 | 第50-52页 |
二、独树一帜的汉末荆州易学 | 第52-54页 |
三、程《易》为尊的两宋易学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流派纷呈的明代湖北易学 | 第56-61页 |
一、传统的程朱学派易学 | 第56-58页 |
二、独抒己见的义理派易学 | 第58-59页 |
三、象数图书派易学 | 第59-60页 |
四、佛老与心性派之易学 | 第60页 |
五、古易派之易学 | 第60-61页 |
第三节 陈士元易学思想 | 第61-66页 |
一、“易象而通微”的《周易》观 | 第61-63页 |
二、“比类明义,象理互通”的注《易》特点 | 第63-66页 |
第四节 郝敬的易学思想 | 第66-70页 |
一、“以十翼为尊”的《周易》观 | 第66-68页 |
二、“以义理为主,兼及于象”的解易方法 | 第68-70页 |
第五节 李时珍医易会通思想 | 第70-75页 |
一、五行思想 | 第70-72页 |
二、阴阳思想 | 第72-73页 |
三、其他医易思想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复古与文学影响下的湖北《诗经》学 | 第75-93页 |
第一节 湖北《诗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75-78页 |
一、明代《诗经》学综论 | 第75-76页 |
二、明代湖北文学的繁荣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复古思潮下的湖北《诗经》学 | 第78-87页 |
一、郝敬“尊《序》抑朱”的《诗经》学思想 | 第79-83页 |
二、李先芳“兼采汉宋”的《诗经》学思想 | 第83-87页 |
第三节 文学转变下的湖北《诗经》学 | 第87-93页 |
一、诗文评点注经方式 | 第88-90页 |
二、钟惺“活物说”的《诗经》学思想 | 第90-93页 |
第五章 多元发展的湖北《春秋》学 | 第93-106页 |
第一节 传统《春秋》经学举业的兴盛 | 第93-96页 |
第二节 心学影响下的“直解”诠释 | 第96-101页 |
一、“舍三传而知《春秋》”的治学观 | 第97-99页 |
二、“以我心印圣人之心”的解经思路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左传》由经入史的位移 | 第101-106页 |
一、《春秋》经史的二重性 | 第101-102页 |
二、湖北《春秋》史学著述 | 第102-106页 |
第六章 明代湖北的《尚书》学与三礼学成就 | 第106-131页 |
第一节 明代湖北《尚书》学 | 第106-119页 |
一、湖北《尚书》学文献考述 | 第106-108页 |
二、张居正《书经直解》与经筵讲义 | 第108-119页 |
(一) 明神宗《尚书》讲习与《书经直解》的成书 | 第108-111页 |
(二) 《书经直解》的思想内容 | 第111-119页 |
第二节 明代湖北三礼学 | 第119-131页 |
一、湖北三礼学文献考述 | 第119-124页 |
二、郝敬的礼学思想 | 第124-131页 |
(一) 对《周礼》的质疑 | 第124-126页 |
(二) 《仪礼》不可为经 | 第126-129页 |
(三) 《礼记》为礼学之正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突破创新的湖北四书学 | 第131-148页 |
第一节 陈士元《论语类考》与四书考据学的发展 | 第133-142页 |
一、分门别目,重视考证 | 第135-137页 |
二、旁征博引,抒发己意 | 第137-140页 |
三、驳正朱注,摒弃浮谈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郝敬《论语详解》与四书学诠释的转向 | 第142-148页 |
一、以《论语》为菁华的四书观 | 第142-143页 |
二、会通篇章、讲究次第 | 第143-145页 |
三、疏通证明、详加注解 | 第145-146页 |
四、批驳先儒、回归原典 | 第146-148页 |
结语 | 第148-153页 |
附录 | 第153-258页 |
附录一 明代湖北十三经著述考 | 第153-242页 |
易类 | 第153-180页 |
书类 | 第180-188页 |
诗经类 | 第188-201页 |
礼类 | 第201-214页 |
春秋类 | 第214-228页 |
四书类 | 第228-242页 |
附录二 明代湖北《孝经》、《乐经》、五经总义及小学类著作简目 | 第242-245页 |
附录三 明代湖北经学著作分期简目 | 第245-258页 |
参考文献 | 第258-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