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问题缘起 | 第9页 |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三)相关内容的界定 | 第11-14页 |
| 1.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3页 |
| 2.关于早期时间的界定 | 第13-14页 |
| (四)研究中的重、难点 | 第14页 |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2.拟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 第16-22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 | 第16-20页 |
| 1.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 第16-17页 |
| 2.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 第17页 |
| 3.广西本地的现实情况 | 第17-20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早期传播的条件 | 第20-22页 |
| 1.主体条件:先进知识分子群及广西早期党组织的创建 | 第20页 |
| 2.阶级基础: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 | 第20-21页 |
| 3.传播媒介:进步书刊的广泛出版 | 第21-22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早期传播的过程 | 第22-35页 |
| (一)社会主义作为一般社会思潮的零星介绍(1903-1917) | 第22-24页 |
| (二)梧州党支部创建前的自发传播阶段(1917-1925) | 第24-30页 |
| 1.早期的广西籍中共党员的自发传播 | 第24-28页 |
| 2.学联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辅助”传播 | 第28-29页 |
| 3.孙中山抵桂演讲中“以俄为师”思想的传播 | 第29-30页 |
| (三)梧州党支部创建后的有组织传播阶段(1925-1927) | 第30-35页 |
| 1.韦拔群等举办农民和工人运动讲习所的传播 | 第31-32页 |
| 2.谭寿林举办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演讲会的传播 | 第32页 |
| 3.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组织授课时的“借机”传播 | 第32-33页 |
| 4.省内马列书刊的编辑与出版的传播 | 第33-35页 |
| 三、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早期传播的实效 | 第35-39页 |
| (一)推动了广西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 第35-36页 |
| (二)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广西的实现 | 第36-37页 |
| (三)为百色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基础 | 第37页 |
| (四)为广西农民运动的实践探索经验 | 第37-39页 |
| 四、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早期传播的特点 | 第39-42页 |
| (一)传播范围由点向面扩展 | 第39-40页 |
| (二)传播方式由自发到有组织 | 第40页 |
| (三)传播内容由零星了解到系统介绍 | 第40-42页 |
| 五、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早期传播的当代启示 | 第42-46页 |
| (一)传播主体要将理论抽象“化”为具体,用群众性语言呈现 | 第42-43页 |
| (二)传播方式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且要具有民族特色 | 第43-44页 |
| (三)传播内容要有利益导向性,体现民族地区的利益诉求 | 第44-46页 |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 注释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