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农田土壤固碳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农田土壤N_2O排放及CH_4吸收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3 农田净温室效应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4 整合分析在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长期秸秆还田固碳增产效应的整合分析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1-23页 |
2.2.2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4-30页 |
2.3.1 作物产量与有机碳及肥料投入的关系 | 第24-25页 |
2.3.2 作物产量的响应 | 第25-26页 |
2.3.3 土壤有机碳的响应 | 第26-29页 |
2.3.4 秸秆碳投入量及还田时间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3页 |
2.4.1 长期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增长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2 长期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不同农田管理模式下华北高产粮区土壤碳库及作物产量的变化 | 第34-51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3.2.1 试验地概况 | 第34-35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35-37页 |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7-39页 |
3.2.4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39-40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0-48页 |
3.3.1 耕层土壤有机碳年际变化 | 第40-41页 |
3.3.2 0-200 cm土壤剖面碳含量 | 第41-43页 |
3.3.3 0-200 cm土壤剖面碳库储量 | 第43-45页 |
3.3.4 作物产量 | 第45-47页 |
3.3.5 水肥利用效率 | 第47-48页 |
3.4 讨论 | 第48-50页 |
3.4.1 华北平原不同农田管理模式固碳增产效果 | 第48-50页 |
3.4.2 华北农田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 | 第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优化农田管理模式对华北平原温室气体排放及净温室效应的影响 | 第51-63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4.2.1 试验地概况 | 第51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4.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1-52页 |
4.2.4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52-54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4-61页 |
4.3.1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变化 | 第54-56页 |
4.3.2 不同农田管理模式下N_2O和CH_4累积排放量 | 第56-59页 |
4.3.3 不同农田管理模式的净温室效应 | 第59-61页 |
4.4 讨论 | 第61-62页 |
4.4.1 不同农田管理模式对温室气体直接排放的影响 | 第61页 |
4.4.2 不同农田管理模式对净温室效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氮肥增效剂和控释肥施用对农田净温室效应的影响 | 第63-76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5.2.1 试验地概况 | 第63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63-64页 |
5.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64页 |
5.2.4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64-65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65-74页 |
5.3.1 氮肥增效剂及控释肥对N_2O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 第65-68页 |
5.3.2 氮肥增效剂及控释肥对N_2O和CH_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5.3.3 氮肥增效剂及控释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4 氮肥增效剂及控释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5 氮肥增效剂及控释肥对净温室效应的影响 | 第72-74页 |
5.4 讨论 | 第74-75页 |
5.4.1 氮肥增效剂及控释肥施用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74页 |
5.4.2 氮肥增效剂及控释肥施用对净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 第74-75页 |
5.5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本研究特点与创新 | 第77页 |
6.3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录 | 第99-113页 |
附录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个人简介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