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广州长堤空间史研究(1888-1938)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长堤背景第11-13页
        1.1.2 长堤缘起第13页
    1.2 研究缘起第13-14页
    1.3 研究范畴第14-18页
        1.3.1 对象界定第14-16页
        1.3.2 时间范畴第16-17页
        1.3.3 空间范畴第17-18页
    1.4 研究综述第18-21页
        1.4.1 城市史研究第18-19页
        1.4.2 建筑史研究第19-20页
        1.4.3 长堤的特殊性及研究意义第20-21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1-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2 研究框架第22-24页
第二章 长堤的发展过程第24-70页
    2.1 长堤兴建之前的广州第25-28页
    2.2 张之洞的长堤计划第28-36页
        2.2.1 筑堤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方式第32-33页
        2.2.2 长堤兴筑的意图第33-35页
        2.2.3 广州长堤在清末的回响第35-36页
    2.3 清末民初的长堤建设第36-44页
        2.3.1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第36-37页
        2.3.2 续筑长堤第37-38页
        2.3.3 水陆联运体系与建筑的兴起第38-39页
        2.3.4 长堤第一批新建筑第39-40页
        2.3.5 社会乱局中的城市计划第40-44页
    2.4 二十年代的市政建设第44-47页
        2.4.1 从工务司到市政厅第44-45页
        2.4.2 整治混乱的市政措施第45-47页
    2.5 陈济棠的统治第47-59页
        2.5.1 工务局的进取第47-50页
        2.5.2 推动长堤发展的新变化——海珠新堤第50-53页
        2.5.3 堤岸断面第53-55页
        2.5.4 内港计划与河南新堤第55-56页
        2.5.5 内港计划堤岸的经济测算第56-57页
        2.5.6 珠江大铁桥之建筑第57-58页
        2.5.7 码头整理第58-59页
    2.6 堤岸修建与建筑兴建第59-64页
        2.6.1 堤岸建设的过程第59-62页
        2.6.2 堤岸建设与城市更新第62页
        2.6.3 堤岸建设与广州经济——“土地财政”第62-64页
    2.7 本章小结第64-70页
第三章 长堤的建筑第70-122页
    3.1 长堤之建筑第70-76页
        3.1.1 长堤建筑总览第70-73页
        3.1.2 建筑与社会第73-74页
        3.1.3 建筑类型的起源第74-76页
    3.2 民国初期的建筑探索第76-93页
        3.2.1 长堤带来的建筑机会第76-77页
        3.2.2 先施公司与东亚酒店第77-82页
        3.2.3 粤海关大楼第82-87页
        3.2.4 风格后续的蔓延和改变:大三元酒家、塔影楼第87-92页
        3.2.5 1910-1920年代的长堤建筑第92-93页
    3.3 突出的形象:城外大新公司、嘉南堂第93-108页
        3.3.1 1918-1926年的社会与管理状况第93-94页
        3.3.2 城外大新公司第94-101页
        3.3.3 嘉南堂系列第101-107页
        3.3.4 大厦之下的长堤第107-108页
    3.4 陈济棠治粤时期:爱群大厦、永安堂第108-115页
        3.4.1 1929年之后的社会与管理状况第108-109页
        3.4.2 永安堂第109-112页
        3.4.3 爱群大厦第112-114页
        3.4.4 长堤建筑群之形成第114-115页
    3.5 长堤建筑的线索第115-121页
        3.5.1 长堤建筑群第115-118页
        3.5.2 线索的交织第118-121页
        3.5.3 风格与社会第121页
    3.6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四章 长堤城市空间与肌理第122-153页
    4.1 城市空间之构成第122-123页
    4.2 长堤的肌理第123-129页
        4.2.1 长堤建筑的初始类型第123-124页
        4.2.2 在经界图中阅读长堤第124-128页
        4.2.3 肌理背后的社会变化第128-129页
    4.3 长堤的城市空间第129-134页
        4.3.1 “模范”城市第129-130页
        4.3.2 近代公共空间的诞生第130-134页
    4.4 长堤的滨水空间第134-141页
        4.4.1 船只聚落——特殊的水上建筑第134-136页
        4.4.2 长堤水岸功能转变第136-139页
        4.4.3 长堤河道尺度与珠江南北发展第139-141页
    4.5 长堤的蓝图与遗憾第141-143页
    4.6 广州长堤与上海外滩第143-151页
        4.6.1 发展过程之比较第145页
        4.6.2 空间之比较第145-148页
        4.6.3 城市肌理之比较第148-149页
        4.6.4 租界引发的差异第149页
        4.6.5 比较之结论第149-151页
    4.7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结论第153-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2-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附件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共享单车发展下的城市街道设计研究--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下一篇:“资本空间化”视角下东莞村镇建设发展历史研究(197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