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资本空间化”视角下东莞村镇建设发展历史研究(1978-2008)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7页
    1.1 研究背景第20-21页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21页
    1.3 相关理论及本课题研究视角概念的界定第21-24页
        1.3.1“空间生产”理论与“资本空间化”概念第21-22页
        1.3.2 我国空间生产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第22-23页
        1.3.3“空间生产”理论与“资本空间化”概念对本课题研究的启示第23页
        1.3.4 本文研究视角及概念界定——“资本空间化”视角第23-24页
    1.4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第24-35页
        1.4.1 中国改革开放后城镇发展的经济学解释研究第24-25页
        1.4.2 珠三角城镇发展特征及其动力的相关研究第25-28页
        1.4.3 东莞乡村城镇化发展历史的相关研究第28-30页
        1.4.4 文献综述小结第30-31页
        1.4.5 研究内容与目的第31-33页
        1.4.6 研究方法第33-35页
    1.5 研究意义第35-36页
    1.6 研究框架第36-37页
第二章. 东莞的宏观经济与建设发展历程第37-66页
    2.1 东莞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与分析框架第38-39页
        2.1.1 东莞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第38页
        2.1.2 东莞宏观经济与建设发展历程分析框架第38-39页
    2.2 经济起步阶段(1978—1984)第39-43页
        2.2.1 经济发展过程第39-40页
        2.2.2 城乡建设的资金来源第40-41页
        2.2.3 土地获取方式第41页
        2.2.4 空间演变过程第41-43页
    2.3 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4)第43-48页
        2.3.1 经济发展过程第43-44页
        2.3.2 城乡建设的资金来源第44-46页
        2.3.3 土地获取方式第46页
        2.3.4 空间演变过程第46-48页
    2.4 经济稳步发展期(1995-2000)第48-54页
        2.4.1 经济发展过程第48-49页
        2.4.2 城乡建设的资金来源第49-51页
        2.4.3 土地获取方式第51页
        2.4.4 空间演变过程第51-54页
    2.5 经济发展转型阶段(2001-2008)第54-58页
        2.5.1 经济发展过程第54-55页
        2.5.2 城乡建设的资金来源第55页
        2.5.3 土地获取方式第55-56页
        2.5.4 空间演变过程第56-58页
    2.6 本章小结第58-66页
        2.6.1 经济发展特征总结第58-59页
        2.6.2 城乡建设的资本来源变化特点第59-61页
        2.6.3 空间演变过程特点总结第61-63页
        2.6.4 提出问题:资本是如何运作推动了东莞爆炸式的空间生产?第63-64页
        2.6.5“资本空间化”机制的解释框架与解释方法第64-66页
第三章. 工业建设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研究第66-90页
    3.1 三来一补企业建设——村镇的原始资本积累第66-74页
        3.1.1“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历程第66-68页
        3.1.2 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县级)第68-70页
        3.1.3 镇、村两级“三来一补”企业“资本空间化”机制第70-74页
    3.2 工业园区建设——资本积累下的大规模生产第74-86页
        3.2.1 村集体自主筹资撬动外资介入类型——横坑村万荣工业园区第74-81页
        3.2.2 民间资本撬动外资介入类型——篁村宏远工业区第81-83页
        3.2.3 外资直接介入建设类型——寮步镇华南工业城第83-86页
    3.3 本章小结第86-90页
        3.3.1“三来一补”企业为什么会落在东莞爆炸式发展?第86页
        3.3.2 名义上的“三来一补”企业成为东莞发展的原始动力第86页
        3.3.3 县镇村三级所属企业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区别第86-87页
        3.3.4 工业区是村镇吸引投资与集约利用土地的产物第87页
        3.3.5 村集体经济的兴衰取决于“资本空间化”路径的选择第87-88页
        3.3.6 个人意志与组织能力在村镇早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88页
        3.3.7 民办与村镇办工业区的“资本空间化”机制区别第88-89页
        3.3.8 工业区作为经济增长点直接带动了空间扩张第89页
        3.3.9 工业建设类型的资本空间化机制要素总结第89-90页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研究第90-100页
    4.1 市政性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第90-95页
        4.1.1 全国首创集资修桥“以桥养桥”项目——高埗大桥第90-91页
        4.1.2 规划指导下的规模统筹建设项目——横坑村基础设施建设第91-93页
        4.1.3 市场投资公司化运作项目——虎门镇虎门大桥第93-94页
        4.1.4 规划指导下镇统筹建设项目——寮步镇基础设施建设第94-95页
    4.2 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第95-98页
        4.2.1 旧建筑-集资-集体资本投入建设——横坑小学第95-97页
        4.2.2 华侨集资到政府投入“联合办学”——寮步镇教育设施第97-98页
    4.3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4.3.1 市政性基础设施从筑巢引凤工具逐步转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98页
        4.3.2 早期基础设施呈现出“自下而上”基层自主建设的特点第98页
        4.3.3 早期村镇规划呈现出“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特点第98页
        4.3.4 基础设施建设类型的资本空间化机制要素总结第98-100页
第五章. 住宅建设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第100-113页
    5.1 商品房建设——镇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市场资本的空间化第100-106页
        5.1.1 名义上的农村“集资房”类型——集体土地上的住宅建设第101-104页
        5.1.2 正规商品房类型——国有土地上的住宅建设第104-106页
    5.2 农民住宅建设——个人资本的空间化第106-110页
        5.2.1 上级土地管理制度对农民住宅建设的影响第107-109页
        5.2.2 村集体分户制度及个人资本积累对农民住宅建设的影响第109-110页
    5.3 本章小结第110-113页
        5.3.1 名义上的农村“集资房”是村镇为经济利益而发展出的制度创新第110页
        5.3.2 国家制度的介入使得名义上的农村“集资房”逐步落幕第110-111页
        5.3.3 商品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村工业区建设提供启动资金第111页
        5.3.4 农民住宅的建设发展是个人、村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博弈的结果第111-112页
        5.3.5 住宅建设类型的资本空间化机制要素总结第112-113页
第六章. 东莞村镇发展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第113-128页
    6.1 不同建设类型的内在联系及总体“资本空间化机制”的特征第113-114页
    6.2 村镇政府视角下的“资本空间化”运作机制特征第114-119页
        6.2.1 经济起步阶段——三来一补、集体企业开发为主的机制运作(1978-1991)第115-117页
        6.2.2 经济过渡至腾飞阶段——土地流转为主的机制运作(1992-1994)第117-118页
        6.2.3 经济腾飞阶段——村镇分异的机制运作(1995 至今)第118-119页
    6.3“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因素剖析第119-125页
        6.3.1 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制度介入第119-122页
        6.3.2 规划的介入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第122-125页
    6.4 本章小结第125-128页
        6.4.1 不同建设类型的内在联系及总体“资本空间化”机制的特征总结第125页
        6.4.2 村镇政府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特征总结第125-126页
        6.4.3 自上而下的制度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总结第126页
        6.4.4 规划的介入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总结第126-12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8-136页
    7.1 主要结论第128-133页
        7.1.1“资本空间化”机制推动了东莞村镇的爆炸式发展第128-131页
        7.1.2 村镇政府视角下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特征第131页
        7.1.3 自上而下的制度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第131-132页
        7.1.4 村镇规划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及其角色转变第132-133页
    7.2 讨论:东莞自下而上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市政府的角色是什么?第133-134页
    7.3 创新点第134页
        7.3.1 研究视角的创新性第134页
        7.3.2 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第134页
    7.4 不足与展望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39页
附录第139-1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附录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长堤空间史研究(1888-1938)
下一篇:季节性移居养老背景下美丽乡村适老化建设策略研究--以海南五指山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