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 第10页 |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三)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4页 |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二)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 (三)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高职法律课与法治观念培养概述 | 第16-21页 |
| 一、高职法律课的课程定位 | 第16-17页 |
| (一) 高职法律课的课程性质 | 第16页 |
| (二) 高职法律课的教学目标 | 第16-17页 |
| 二、高职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 第17-18页 |
| (一) 基本含义 | 第17页 |
| (二) 主要特征 | 第17页 |
| (三) 形成条件 | 第17-18页 |
| 三、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8-21页 |
| (一) 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 (二) 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可行性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 第21-24页 |
| 一、现状调查 | 第21-22页 |
| (一) 信服和接受较高 | 第21页 |
| (二) 认知和行动相悖 | 第21-22页 |
| (三) 质疑和认同并存 | 第22页 |
| 二、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 (一) 存在法治观念误区 | 第22-23页 |
| (二) 欠缺法治契约精神 | 第23页 |
| (三) 尚未养成法治思维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高职法律课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目标及内容 | 第24-27页 |
| 一、高职法律课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目标 | 第24-25页 |
| (一) 正确认知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第24页 |
| (二) 认同社会主义法治价值,尊重法律权威 | 第24页 |
| (三) 形成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养成法治习惯 | 第24-25页 |
| (四) 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想信念 | 第25页 |
| 二、高职法律课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内容 | 第25-27页 |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 第25页 |
| (二) 现代法治的的核心价值 | 第25-26页 |
| (三) 权利义务观念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途径和方法 | 第27-34页 |
| 一、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途径 | 第27-31页 |
| (一) 深化教学内容,引领内在价值 | 第27-29页 |
| (二) 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动力 | 第29-30页 |
| (三) 加强思维训练,养成法治思维 | 第30-31页 |
| (四) 参与法治实践,培养公民意识 | 第31页 |
| 二、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方法 | 第31-34页 |
| (一) 任务驱动法 | 第32页 |
| (二) 情景教学法 | 第32-34页 |
| 结语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附录 | 第38-39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