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地压引起水平矿柱失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充填体力学及其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地压及岩移监测手段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5-18页 |
·矿区地理 | 第15页 |
·矿区及矿床地质概况 | 第15-17页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5-17页 |
·地层 | 第15页 |
·构造 | 第15-16页 |
·岩浆岩 | 第16页 |
·变质作用 | 第16-17页 |
·矿床地质概况 | 第17-18页 |
第三章 -400M 水平矿柱稳定性分析 | 第18-40页 |
·基于现场监测的水平矿柱稳定性分析 | 第18-33页 |
·水平矿柱二次应力演变规律研究 | 第18-23页 |
·光弹应力计原理 | 第18-20页 |
·水平矿柱应力状况分析 | 第20-23页 |
·-400m 水平矿柱变形监测研究 | 第23-33页 |
·-400m 中段监测区概况 | 第23页 |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 第23-26页 |
·变形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 | 第26-33页 |
·-400m 水平矿柱岩移监测结论 | 第33页 |
·基于突变理论的水平矿柱稳定性分析 | 第33-39页 |
·水平矿柱的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梁挠度曲线求取 | 第34-35页 |
·基于突变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5-37页 |
·水平矿柱的失稳条件 | 第37-38页 |
·水平矿柱回采工程技术措施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胶结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 第40-47页 |
·采空区帮壁充填体支柱稳定性分析模型 | 第40-42页 |
·矿柱回采诱发充填体变形机理研究 | 第42-46页 |
·充填体变形破坏过程 | 第42-45页 |
·充填体水平移动位移监测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深部矿柱回采诱发的地压活动现场监测分析 | 第47-59页 |
·光弹应力计二次应力现场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2005 年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2006 年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2007 年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51页 |
·2008 年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2009 年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充填体内部变形监测结果 | 第55-58页 |
·钻孔测斜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方法 | 第56-57页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基于探地雷达及C-ALS 无损探测充填体稳定性研究 | 第59-78页 |
·基于探地雷达探测的充填体稳定性研究 | 第59-64页 |
·仪器设备介绍 | 第59-62页 |
·探测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基于C-ALS 的充填体垮塌边界形态探测研究 | 第64-72页 |
·采空区探测技术简介 | 第64-67页 |
·采空区三维模型 Surpac 生成及流程 | 第67-72页 |
·采空区三维模型 Surpac 生成 | 第67-68页 |
·采空区三维模型Surpac 生成流程 | 第68页 |
·采空区三维模型Surpac 生成实例 | 第68-72页 |
·剖面分析采空区边界垮塌情况 | 第72-77页 |
·采空区剖面生成方法 | 第72-74页 |
·两次采空区剖面边界探测对比分析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78-81页 |
·论文总结 | 第78-80页 |
·论文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