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1.1.1 小学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 第9页 |
1.1.2 小学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 | 第9页 |
1.1.3 名师工作室是发展小学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有效形式 | 第9-10页 |
1.1.4 笔者在小学实习期间的兴趣驱动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1.4.1 实践共同体 | 第20页 |
1.4.2 名师工作室 | 第20页 |
1.4.3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21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主要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2.1 情境学习理论 | 第24-30页 |
2.1.1 情境学习概念及发展 | 第24-25页 |
2.1.2 情境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功能分析 | 第25-29页 |
2.1.3 情境学习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2 分布式管理理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小学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运作概况 | 第31-52页 |
3.1 L市实验小学X名师工作室的构建背景 | 第31-33页 |
3.1.1 政策背景 | 第31-32页 |
3.1.2 L市实验小学及X名师工作室中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2 X名师工作室中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基本构成 | 第33-38页 |
3.2.1 参与者的全情投入为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提供前进动力 | 第33-35页 |
3.2.2 领衔人与成员的职责履行为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注入前进保障 | 第35-37页 |
3.2.3 培养目标的制定为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 第37-38页 |
3.3 X名师工作室中小学教师实践共同体的运作 | 第38-52页 |
3.3.1 个人规划与共同愿景的相互交融 | 第38-40页 |
3.3.2 搭建平等对话和相互信任的平台 | 第40-42页 |
3.3.3 营造权力共享的团队环境 | 第42-44页 |
3.3.4 建立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 | 第44-50页 |
3.3.5 提供教师实践共同体运行的保障条件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小学教师实践共同体运行的成效 | 第52-58页 |
4.1 推动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 第52-56页 |
4.1.1 革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 第52-54页 |
4.1.2 激发教师突破专业知识的瓶颈 | 第54-55页 |
4.1.3 促使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 第55-56页 |
4.2 形成教师群体间的抱团发展模式 | 第56页 |
4.3 发挥共同体的示范作用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小学教师实践共同体在构建和发展中的困境 | 第58-64页 |
5.1 教育行政部门对构建和发展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政策变通 | 第58-60页 |
5.1.1 对教师实践共同体定位不明带给领衔人和教师诸多不便 | 第58页 |
5.1.2 运行中缺乏支撑性理论并且监管的尺度把控不足 | 第58-59页 |
5.1.3 经费不按时到位难以保障教师实践共同体的高效运转 | 第59-60页 |
5.1.4 县管校聘影响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稳定性 | 第60页 |
5.2 学校层面在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60-61页 |
5.2.1 学校中教师的工学矛盾影响成员参与实践共同体活动的成效 | 第60-61页 |
5.2.2 学校作为科层制组织与教师实践共同体作为非正式组织间的矛盾 | 第61页 |
5.3 名师工作室内部在实践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61-64页 |
5.3.1 领衔人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瓶颈期”现象 | 第61-62页 |
5.3.2 共同体成员未能对领衔人的经验深入研读和借鉴 | 第62-63页 |
5.3.3 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受到个人主义文化的冲击 | 第63-64页 |
第六章 优化小学教师实践共同体构建和运作的路径 | 第64-70页 |
6.1 外源性支持:保障机制的突破 | 第64-66页 |
6.1.1 改进经费保障机制,给予成员学习的物质支持 | 第64页 |
6.1.2 设立时间保障机制,打造成员发展的实践场域 | 第64页 |
6.1.3 变革制度保障机制,赋予成员合理的共享权力 | 第64-65页 |
6.1.4 创建民主文化环境,增强成员自我的价值认同 | 第65页 |
6.1.5 建立动态评价机制,提升组织内在的发展活力 | 第65-66页 |
6.2 中间性桥梁:领衔人角色的构建 | 第66-67页 |
6.2.1 增强个人魅力,演好“平等的首席”角色 | 第66页 |
6.2.2 提升学术素养,展现引领者的人格魅力 | 第66页 |
6.2.3 转变思维方式,发挥共同体的整体功能 | 第66-67页 |
6.2.4 构建共同愿景,点亮成员的前行路标 | 第67页 |
6.2.5 组织文化建构,生成互信的团队共识 | 第67页 |
6.3 内源性动力:成员身份的塑造 | 第67-70页 |
6.3.1 融合教育情境,改善心智模式 | 第68页 |
6.3.2 深化教育理念,锻造名师风采 | 第68页 |
6.3.3 总结教学经验,增强反思能力 | 第68-69页 |
6.3.4 践行发展规划,提升内在力量 | 第69页 |
6.3.5 积极应对发展性评价,强化专业效能感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1 调研访谈提纲 | 第75-77页 |
附录2 名师工作室中教师参与共同体活动的观察表 | 第77-78页 |
附录3 名师工作室中领衔人参与共同体活动的观察表 | 第78-79页 |
附录4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