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6页 |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 第2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关系的概述 | 第18-25页 |
| 2.1 非正规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 2.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 2.2.1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非正规金融(1911-1949年) | 第19-20页 |
| 2.2.2 计划经济时期的强金融管制策略(1950-1978年) | 第20页 |
| 2.2.3 转型期的金融抑制政策(1979-2003年) | 第20-21页 |
| 2.2.4 金融抑制政策的松动与金融“新政”的实施(2004年至今) | 第21页 |
| 2.3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动因 | 第21-23页 |
| 2.3.1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自身动因 | 第22页 |
| 2.3.2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外在推力 | 第22-23页 |
| 2.4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理 | 第23-25页 |
| 2.4.1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 | 第23页 |
| 2.4.2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间接影响 | 第23-25页 |
| 第3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现状 | 第25-33页 |
| 3.1 当前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形式 | 第25-27页 |
| 3.1.1 民间借贷 | 第25-26页 |
| 3.1.2 合会 | 第26页 |
| 3.1.3 银背和私人钱庄 | 第26页 |
| 3.1.4 农业合作基金会 | 第26-27页 |
| 3.2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 | 第27-28页 |
| 3.3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阻力 | 第28-30页 |
| 3.3.1 干扰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活动 | 第29页 |
| 3.3.2 运行机制不规范,容易产生债权债务纠纷 | 第29页 |
| 3.3.3 抵消国家货币政策的效果 | 第29-30页 |
| 3.4 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 3.4.1 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 3.4.2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 3.4.3 我国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 | 第32-33页 |
| 第4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33-41页 |
| 4.1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 | 第33页 |
| 4.2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 第33-34页 |
| 4.3 实证检验 | 第34-38页 |
| 4.3.1 单位根检验 | 第34页 |
| 4.3.2 协方差分析检验 | 第34-35页 |
| 4.3.3 Hausman检验 | 第35-36页 |
| 4.3.4 GLS法回归 | 第36-37页 |
| 4.3.5 剔除国内贷款和农用化肥施用折吨量后的GLS回归分析 | 第37-38页 |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 4.4.1 整体分析 | 第38-39页 |
| 4.4.2 对各截面系数的分析 | 第39-41页 |
| 第5章 对策建议 | 第41-44页 |
| 5.1 加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 | 第41-42页 |
| 5.2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 | 第42页 |
| 5.3 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征信体系 | 第42-44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