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概述 | 第13-18页 |
(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相关概念辨析 | 第13-15页 |
1.“形势”和“政策”的内涵及辩证关系 | 第13-14页 |
2.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涵 | 第14页 |
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内涵的一般界定 | 第14-15页 |
(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第15-16页 |
1.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 | 第15-16页 |
2.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 | 第16页 |
(三)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 | 第16-18页 |
1.动态性与稳定性并存 | 第17页 |
2.现实性与时效性并存 | 第17页 |
3.学科交叉性 | 第17-18页 |
二、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 | 第18-24页 |
1.知识性认知情况 | 第19页 |
2.学生参与度情况 | 第19-20页 |
3.认知渠道分析 | 第20-21页 |
4.教育内容认识 | 第21-22页 |
5.成绩考核情况 | 第22-24页 |
(二)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1.知识性认知偏颇 | 第24-25页 |
2.参与度不高 | 第25页 |
3.认知渠道冗杂 | 第25页 |
4.内容较为枯燥 | 第25-26页 |
5.考核偏重结果 | 第26-27页 |
三、制约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 第27-35页 |
(一)管理机制因素 | 第27-29页 |
1.重视程度不够 | 第27-28页 |
2.课程设置不合理 | 第28页 |
3.考核方式单一 | 第28页 |
4.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28-29页 |
(二)课堂教学因素 | 第29-30页 |
1.教学内容缺乏感染力 | 第29页 |
2.教学方法传统陈旧 | 第29-30页 |
3.教师队伍不稳定 | 第30页 |
(三)实践教育因素 | 第30-32页 |
1.报告会制度不健全 | 第31页 |
2.实践活动缺乏号召力 | 第31页 |
3.教育渠道单一僵化 | 第31-32页 |
(四)自身因素 | 第32-33页 |
1.学习容易情感化 | 第32-33页 |
2.学习动机近景性 | 第33页 |
(五)环境因素 | 第33-35页 |
1.多元价值观的负面效应 | 第33-34页 |
2.“421”家庭的教育问题 | 第34页 |
3.校园文化环境缺少特色 | 第34-35页 |
四、提升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 第35-46页 |
(一)以完善管理机制为前提,加强督导考核 | 第35-38页 |
1.提高重视程度,强化价值认同 | 第35-36页 |
2.规范课程管理,合理安排课程 | 第36-37页 |
3.健全考核机制,科学有效督导 | 第37页 |
4.建立评价体系,及时形成反馈 | 第37-38页 |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教学效果 | 第38-41页 |
1.更新话语体系,促进“理论情感化” | 第38-40页 |
2.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参与的主动性 | 第40页 |
3.涵养教师素质,提升专业理论素养 | 第40-41页 |
(三)加强实践教育,形成多渠道良性互动 | 第41-44页 |
1.健全报告会制度,促进制度规范化 | 第41-42页 |
2.增强活动感召力,培养实践能力 | 第42页 |
3.拓展网络渠道,构建三维立体模式 | 第42-44页 |
(四)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促成动机转化 | 第44-45页 |
1.稳定学习情感,深化学习意识 | 第44页 |
2.激发学习动机,坚定理想信念 | 第44-45页 |
(五)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渐染学习氛围 | 第45-46页 |
1.发挥校园物质环境的思想感染性 | 第45页 |
2.增强校园精神环境的教育渗透性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