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 1.1.1 中亚造山带东段基础地质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第12-13页 |
| 1.1.2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基础地质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第13-14页 |
|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 1.2.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 1.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第15页 |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5-17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6页 |
| 2.1 区域构造 | 第17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17-24页 |
| 2.2.1 前寒武系 | 第18-19页 |
| 2.2.2 古生界 | 第19-22页 |
| 2.2.3 中生界 | 第22-24页 |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4-26页 |
| 第3章 样品制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26-30页 |
| 3.1 单矿物分选、制靶及图像采集和全岩粉末制备 | 第26页 |
| 3.2 锆石微区原位分析 | 第26-28页 |
| 3.2.1 锆石U-Pb定年 | 第26-27页 |
| 3.2.2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27-28页 |
| 3.3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第28-30页 |
| 3.3.1 主量元素分析 | 第28页 |
| 3.3.2 微量元素分析 | 第28-30页 |
| 第4章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分布 | 第30-38页 |
| 4.1 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野外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 第30-33页 |
| 4.2 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 | 第33-36页 |
| 4.3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时空分布 | 第36-38页 |
| 第5章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第38-43页 |
| 5.1 主量和微量元素 | 第38-40页 |
| 5.2 锆石Hf同位素 | 第40-43页 |
| 第6章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 第43-53页 |
| 6.1 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岩石成因 | 第43-46页 |
| 6.1.1 917~911Ma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 第43-45页 |
| 6.1.2 841Ma花岗闪长岩 | 第45-46页 |
| 6.2 新元古代岩浆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46-48页 |
| 6.3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构造属性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关系 | 第48-53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7.1 结论 | 第53页 |
| 7.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72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