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 1.2 雅满苏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4-15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5页 |
| 1.4 本文依托项目及完成工作量 | 第15-17页 |
| 1.4.1 本文依托项目 | 第15-16页 |
| 1.4.2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6页 |
| 2.1 区域构造 | 第17-19页 |
| 2.1.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7-18页 |
| 2.1.2 断裂 | 第18-19页 |
| 2.1.3 褶皱 | 第19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19-23页 |
| 2.2.1 古生界(Pz) | 第20-22页 |
| 2.2.2 新生界(Kz) | 第22-23页 |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3-26页 |
| 2.3.1 侵入岩 | 第23页 |
| 2.3.2 火山岩 | 第23-26页 |
| 第3章 阿奇山南雅满苏组火山岩的岩相学特征 | 第26-32页 |
| 3.1 岩石组合特征 | 第26-27页 |
| 3.2 岩石类型描述 | 第27-32页 |
| 3.2.1 火山碎屑岩 | 第27-29页 |
| 3.2.2 火山熔岩 | 第29-32页 |
| 第4章 阿奇山南雅满苏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定年 | 第32-38页 |
| 4.1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 第32-33页 |
| 4.1.1 样品选择和锆石分选 | 第32页 |
| 4.1.2 锆石制靶和阴极发光图像采集 | 第32页 |
| 4.1.3 测试方法 | 第32-33页 |
| 4.2 锆石U-Pb定年结果 | 第33-38页 |
| 4.2.1 流纹岩 | 第33-34页 |
| 4.2.2 安山岩 | 第34-38页 |
| 第5章 阿奇山南雅满苏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46页 |
| 5.1 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 5.1.1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 第38页 |
| 5.1.2 Sr-Nd同位素分析 | 第38-39页 |
| 5.2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9-40页 |
| 5.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0-41页 |
| 5.4 Sr-Nd同位素特征 | 第41-46页 |
| 第6章 阿奇山南雅满苏组火山岩的成因 | 第46-53页 |
| 6.1 阿奇山南雅满苏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 第46-47页 |
| 6.2 阿奇山南雅满苏组火山岩的源区性质 | 第47-50页 |
| 6.3 阿奇山南雅满苏组火山岩构造背景及区域构造演化 | 第50-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