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16-26页 |
| 第一节 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的现存问题 | 第16-20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 二、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的缺失 | 第17-18页 |
| 三、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缺失的后果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20-26页 |
| 一、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 第20-23页 |
| 二、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发展趋势的比较法考察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确立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的理论争议及评析 | 第26-41页 |
| 第一节 肯定说及其理由 | 第26-28页 |
| 一、保障债权实现,促进资金融通的要求 | 第26-27页 |
| 二、是法经济学价值的要求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笔者对肯定说的评析 | 第28-30页 |
| 一、认为该权利符合担保法目的的论据充分 | 第28-29页 |
| 二、该权利有利于效率与安全价值的实现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否定说及其理由 | 第30-34页 |
| 一、该权利行使的逻辑结果决定 | 第30-32页 |
| 二、并不能够免除保证人的代偿责任 | 第32-33页 |
| 三、保证合同相对性排斥此权 | 第33-34页 |
| 四、结论 | 第34页 |
| 第三节 笔者对否定说的评析 | 第34-41页 |
| 一、第一种观点将权利与权利行使的结果相混淆 | 第34-36页 |
| 二、我国反担保制度无法代替此权 | 第36-38页 |
| 三、从合同相对性角度评析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确立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41-61页 |
| 第一节 确立此权必要性的理论证成 | 第41-47页 |
| 一、保证关系中权利保护顺位的必然结果 | 第41-43页 |
| 二、价值导向转变的应有之义 | 第43-45页 |
| 三、保证关系情谊性与财产性变迁所决定 | 第45-47页 |
| 第二节 现有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设计势弱 | 第47-52页 |
| 一、预先追偿权瑕疵明显 | 第47-49页 |
| 二、现行免除保证责任的模式存在问题 | 第49-51页 |
| 三、事后救济的滞后性 | 第51-52页 |
| 第三节 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的比较法考察 | 第52-56页 |
| 一、德国相关规范制度 | 第53页 |
| 二、法国相关规范制度 | 第53-54页 |
| 三、瑞士相关规范制度 | 第54页 |
| 四、意大利相关规范制度 | 第54页 |
| 五、英国相关规范制度 | 第54-55页 |
| 六、域外考察结果对确立该权利的必要性分析 | 第55-56页 |
| 第四节 从理论与实践角度证成其可行性 | 第56-61页 |
| 一、担保市场的成熟为其提供实践基础 | 第56-57页 |
| 二、多方利益博弈可达致基本平衡 | 第57-59页 |
| 三、该权利救济机制具有可操作性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的实现 | 第61-74页 |
| 第一节 基础关系对行使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的影响 | 第61-64页 |
| 一、基础关系类型化分析 | 第61-62页 |
| 二、基础关系影响行使该权利的具体辨析 | 第62-64页 |
| 第二节 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的行使事由 | 第64-70页 |
| 一、行使事由的具体辨析 | 第64-67页 |
| 二、与《担保法》第17条的关系 | 第67-68页 |
| 三、与“保证人撤销权”的关系 | 第68-70页 |
| 第三节 保证人行使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的具体方式 | 第70-74页 |
| 一、债务人清偿债务 | 第70-72页 |
| 二、债务人向债权人另行提供担保 | 第72-74页 |
| 结语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