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创新点 | 第12页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介绍及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2.1 可持续性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2.1.1 可持续发展 | 第14页 |
2.1.2 可持续性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2.1.3 系统工程理论 | 第15页 |
2.2 城市道路路网可持续性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2.2.1 城市道路路网 | 第15-16页 |
2.2.2 城市道路网可持续性发展 | 第16页 |
2.2.3 城市道路网可持续性评价 | 第16-17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构建城市道路路网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30页 |
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2-23页 |
3.1.1 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 | 第22页 |
3.1.2 层次性原则 | 第22-23页 |
3.1.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 第23页 |
3.1.4 可操作性与通用性原则 | 第23页 |
3.2 道路路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3-24页 |
3.2.1 路网结构合理性 | 第23-24页 |
3.2.2 路网物流交通性 | 第24页 |
3.2.3 社会环境影响性 | 第24页 |
3.3 评价指标选择 | 第24-28页 |
3.3.1 路网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 | 第24-26页 |
3.3.2 路网物流交通性指标 | 第26-27页 |
3.3.3 社会环境影响性指标 | 第27-28页 |
3.4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编码 | 第28-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城市道路路网可持续性的评价模型 | 第30-39页 |
4.0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0页 |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步骤 | 第30-34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模型 | 第34-35页 |
4.3 指标层评价基准的确定 | 第35-37页 |
4.3.1 定量指标的评价基准 | 第35-36页 |
4.3.2 定性指标的评价基准 | 第36-37页 |
4.4 城市道路路网可持续性的评价等级 | 第37-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赣州市章江新区道路路网可持续性评价分析 | 第39-53页 |
5.1 赣州市章江新区路网概况 | 第39-42页 |
5.1.1 赣州市现状 | 第39-41页 |
5.1.2 赣州市章江新区现状 | 第41页 |
5.1.3 赣州市章江新区道路路网简介 | 第41-42页 |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道路路网指标权重 | 第42-46页 |
5.2.1 确定准则层的权重 | 第43页 |
5.2.2 确定指标层的权重 | 第43-45页 |
5.2.3 确定赣州市章江新区道路路网指标的权重 | 第45-46页 |
5.3 路网可持续性评价 | 第46-50页 |
5.3.1 定量指标评价 | 第46-47页 |
5.3.2 定性指标评价 | 第47页 |
5.3.3 可持续性评价 | 第47-49页 |
5.3.4 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5.4 赣州市章江新区道路路网可持续性的建议 | 第50-52页 |
5.4.1 合理扩大道路面积,提高道路网密度 | 第50-51页 |
5.4.2 适当设置单行道,改善路网结构 | 第51页 |
5.4.3 加强路网连通度,促进外围发展 | 第51页 |
5.4.4 推广轨道交通,降低公路压力 | 第51-52页 |
5.4.5 加大宣传,提倡多种交通方式出行 | 第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总结 | 第5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6页 |
附件一: 赣州市章江新区道路路网可持续性评价专家打分法调查表 | 第58-61页 |
附件二: 章江新区道路详细情况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