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平哮颗粒的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6页
    1. 处方组成及中医理论阐述第13页
        1.1 处方来源及组成第13页
        1.2 命名依据第13页
    2. 中西医对哮喘的研究进展第13-18页
        2.1 中医对BA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3-14页
            2.1.1 痰滞气逆、瘀血阻滞是哮喘持续存在的病理因素第13-14页
            2.1.2 肺、脾、肾不足是哮喘发生的根本原因第14页
        2.2 中医对BA辩证论治的认识第14-15页
        2.3 中医对BA的治疗方法第15-17页
            2.3.1 内治法第15-16页
            2.3.2 外治法第16-17页
        2.4 西医对BA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7页
        2.5 西医对BA的治疗方法第17-18页
    3. 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第18-23页
    参考文献第23-26页
第二章 制备工艺研究第26-46页
    1. 剂型选择第26页
    2. 工艺路线的拟定第26-27页
    3. 饮片的检测第27-29页
        3.1 仪器与试药第27-28页
        3.2 方法与结果第28-29页
            3.2.1 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测定第28页
            3.2.2 自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第28-29页
    4. 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第29-38页
        4.1 仪器与试药第29页
        4.2 水煎煮工艺研究第29-35页
            4.2.1 因素水平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第29页
            4.2.2 方法与结果第29-32页
            4.2.3 验证试验第32-34页
            4.2.4 小结第34-35页
        4.3 醇沉工艺研究第35-38页
            4.3.1 因素水平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第35页
            4.3.2 方法与结果第35-37页
            4.3.3 验证试验第37-38页
            4.3.4 小结第38页
    5.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第38-39页
    6. 成型工艺研究第39-44页
        6.1 辅料的选择第39页
        6.2 有糖型颗粒第39-40页
        6.3 无糖型颗粒第40-43页
        6.4 确定的成型工艺第43-44页
    7. 中试研究第44-45页
        7.1 仪器与试药第44页
        7.2 中试结果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6页
第三章 质量标准研究第46-64页
    1. 平哮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第46-48页
    2. 平哮颗粒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第48-63页
        2.1 名称第48页
        2.2 性状第48页
        2.3 鉴别第48-51页
        2.4 检查第51-52页
        2.5 含量测定第52-62页
            2.5.1 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第53-58页
            2.5.2 芍药苷的含量测定第58-62页
            2.5.3 小结与讨论第62页
        2.6 功效与主治第62页
        2.7 用法与用量第62页
        2.8 规格第62-63页
        2.9 贮藏第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第四章 初步稳定性研究第64-69页
    1. 试验方法第64页
    2. 考察项目及结果第64页
    3. 结论第64-69页
第五章 药代动力学研究第69-79页
    1. 仪器与试剂第69页
    2. 方法与结果第69-76页
        2.1 色谱与质谱条件第69页
        2.2 溶液的制备第69-70页
        2.3 血浆样品采集第70页
        2.4 血浆样品处理第70页
        2.5 专属性实验第70-71页
        2.6 标准曲线与定量限第71-72页
        2.7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第72页
        2.8 精密度与准确度第72-73页
        2.9 稳定性第73-74页
        2.10 药时曲线第74-76页
    3. 讨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结语第79-80页
    1. 已完成的工作第79页
    2. 展望第79-80页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图第82-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QH颗粒药学研究
下一篇:空化器攻角对高速体空泡及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