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化器攻角对高速体空泡及力学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超空泡研究的背景以及其具有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外减租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1-16页 |
1.2.1 东欧地区超空泡的探索历程 | 第12-14页 |
1.2.2 欧美超空泡历程 | 第14-16页 |
1.3 我国空泡探索的历程 | 第16-17页 |
1.3.1 自然超空泡方面 | 第16-17页 |
1.3.2 通气超空泡方面 | 第17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写作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高速体理论基础及求解 | 第20-41页 |
2.1 空化理论知识 | 第20-22页 |
2.1.1 空化的过程 | 第20-21页 |
2.1.2 空化数 | 第21-22页 |
2.2 基本控制方程 | 第22-25页 |
2.2.1 空泡流的无量纲参数 | 第22-23页 |
2.2.2 控制方程 | 第23-24页 |
2.2.3 RANS方程 | 第24-25页 |
2.3 湍流模型 | 第25-31页 |
2.3.1 标准k-ε模型 | 第25-28页 |
2.3.2 标准k-ω模型 | 第28页 |
2.3.3 二阶非线性k-ε模式 | 第28-30页 |
2.3.4 二阶非线性k-ω模式 | 第30-31页 |
2.4 空化模型 | 第31-33页 |
2.5 壁面函数 | 第33-35页 |
2.6 流介质可压缩性求解 | 第35-36页 |
2.6.1 液体蒸汽项的方程 | 第35-36页 |
2.6.2 汽、液混合动力学粘度 | 第36页 |
2.7 初始控制量 | 第36-40页 |
2.7.1 流体湍流状态指定方法 | 第36-37页 |
2.7.2 流体初始条件 | 第37页 |
2.7.3 流体边界条件 | 第37-40页 |
2.8 控制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40-41页 |
第3章 模型条件的选取 | 第41-49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格式的设定 | 第41-42页 |
3.2.1 混合动量方程 | 第41-42页 |
3.2.2 迭代格式 | 第42页 |
3.3 高速体空泡的求解 | 第42-48页 |
3.3.1 高速体模型 | 第42-43页 |
3.3.2 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数值理论计算及模型模拟 | 第49-71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模型条件 | 第49-50页 |
4.3 空化器攻角对空泡形态的作用分析 | 第50-59页 |
4.3.1 高速体空化器攻角的性质关系 | 第53-54页 |
4.3.2 高速体空泡跟空化器攻角变化的走向 | 第54-57页 |
4.3.3 超空泡上下两侧厚度的变化 | 第57-59页 |
4.4 空化器攻角的改变对空泡力学特性的作用 | 第59-69页 |
4.4.1 空化器攻角对阻力系数的作用 | 第62-65页 |
4.4.2 空化器攻角对升力的作用 | 第65-69页 |
4.4.3 空化器攻角对俯仰力矩大小的作用 | 第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高速体模型试验设计及试验 | 第71-86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71页 |
5.2 试验水池设计 | 第71-80页 |
5.2.1 各边壁面的厚度设计 | 第71-74页 |
5.2.2 整体水池结构分析与计算 | 第74-76页 |
5.2.3 水池数值计算 | 第76-78页 |
5.2.4 水池最终尺寸 | 第78-79页 |
5.2.5 试验其他设备 | 第79-80页 |
5.3 试验模型的准则 | 第80-82页 |
5.3.1 试验模型的选取 | 第80-81页 |
5.3.2 试验流体的处理 | 第81-82页 |
5.4 模型试验过程 | 第82-83页 |
5.4.1 注水处理 | 第82页 |
5.4.2 试验装置的安装调试 | 第82-83页 |
5.5 数据处理 | 第83-8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