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拟南芥AtMYC2和AtHsf3协同调控基因AtSRG1表达的分子机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8页
    1.1 基因GolS的生物学功能第13-14页
    1.2 转录因子Hsf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转录因子MYC2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 基因GolS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第16-17页
    1.5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8-39页
    2.1 实验材料第18-22页
        2.1.1 植物材料第18页
        2.1.2 菌株和质粒载体第18页
        2.1.3 主要引物序列第18-20页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0-21页
        2.1.5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第21-22页
    2.2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第22-27页
        2.2.1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配制第22页
        2.2.2 酵母双杂交用培养基和溶液配制第22-23页
        2.2.3 SDS-PAGE电泳用溶液配制第23-25页
        2.2.4 原核蛋白纯化用溶液配制第25页
        2.2.5 Western blot用溶液配制第25-26页
        2.2.6 GUS分析用溶液配制第26-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39页
        2.3.1 材料处理第27-28页
        2.3.2 突变体创制第28页
        2.3.3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简易提取第28-29页
        2.3.4 植物总RNA提取第29页
        2.3.5 DNA和RNA质量检测第29-30页
        2.3.6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0-31页
        2.3.7 GUS组织化学染色第31-32页
        2.3.8 GUS酶活性测定第32-33页
        2.3.9 原核蛋白表达、纯化与Western blot第33-35页
        2.3.10 EMSA第35-38页
        2.3.11 根部生长实验第38-3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9-56页
    3.1 基因AtSRG1受JA、HS、JA+HS诱导表达第39-41页
        3.1.1 qPCR分析AtSRG1受JA、HS及JA+HS诱导表达第39-40页
        3.1.2 GUS染色分析AtSRG1pro受JA、HS及JA+HS诱导表达第40-41页
    3.2 转录因子AtMYC2、AtHsf3受JA、HS、JA+HS诱导表达分析第41-42页
    3.3 转录因子AtMYC2调控AtSRG1表达第42-45页
        3.3.1 AtMYC2原核蛋白表达与纯化第42-43页
        3.3.2 EMSA分析AtMYC2与AtSRG1启动子的结合情况第43-44页
        3.3.3 qPCR分析基因AtSRG1在myc2/myc3/myc4突变体中的表达量第44-45页
    3.4 AtMYC2与AtHsf3蛋白互作第45-46页
    3.5 四突变体Atmyc2/myc3/myc4/hsf3纯合子的创制第46-51页
        3.5.1 三突变体Atmyc2/myc3/myc4纯合子的鉴定第46-47页
        3.5.2 单突变体Athsf3纯合子的鉴定第47-48页
        3.5.3 四突变体Atmyc2/myc3/myc4/hsf3纯合子的鉴定第48-51页
    3.6 JA、HS及JA+HS对突变体根长的影响第51-52页
    3.7 基因AtSRG1在突变体hsf3、myc2/3/4、myc2/3/4/hsf3中受JA、HS、JA+HS处理的表达量第52-56页
        3.7.1 基因AtSRG1在突变体hsf3中受JA、HS、JA+HS处理的表达量第52-53页
        3.7.2 基因AtSRG1在突变体myc2/3/4中受JA、HS、JA+HS处理的表达量第53-54页
        3.7.3 基因AtSRG1在突变体myc2/3/4/hsf3中受JA、HS、JA+HS处理的表达量第54-56页
第四章 结果讨论第56-59页
    4.1 基因AtSRG1受JA、 HS、JA+HS诱导表达第56-57页
    4.2 转录因子AtMYC2调控基因AtSRG1表达第57页
    4.3 AtMYC2与AtHsf3蛋白互作第57-58页
    4.4 AtMYC2与AtHsf3协同调控AtSRG1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第58-5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5.1 全文结论第59-60页
    5.2 展望第60-61页
致谢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博士后期间研究成果第65-67页
作者简历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环境因子对高寒草甸AM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秀丽隐杆线虫挥发性信息素介导辐射旁效应和适应性反应偶联过程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