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辐射生物学的发展 | 第12-21页 |
1.1.1 辐射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1.1.2 电离辐射损伤方式 | 第13-14页 |
1.1.3 辐射生物学效应 | 第14-16页 |
1.1.4 低剂量辐射非靶效应 | 第16-21页 |
1.2 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 | 第21-25页 |
1.2.1 秀丽隐杆线虫自然生境 | 第21页 |
1.2.2 线虫的生物学特征 | 第21-23页 |
1.2.3 秀丽隐杆线虫研究史 | 第23-24页 |
1.2.4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动物的特点 | 第24-25页 |
1.3 秀丽隐杆线虫的DNA损伤修复 | 第25-28页 |
1.3.1 秀丽隐杆线虫DNA损伤反应 | 第25-26页 |
1.3.2 秀丽隐杆线虫生殖细胞系DNA损伤检测点 | 第26-28页 |
1.3.3 秀丽隐杆线虫生殖细胞中DAN损伤修复通路 | 第2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2.1 线虫品系 | 第30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3 仪器 | 第30-31页 |
2.4 缓冲液及培养基配置 | 第31页 |
2.5 线虫的培养 | 第31-33页 |
2.6 线虫辐射处理及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2.7 线虫热处理 | 第34页 |
2.8 线虫胚胎致死率检测 | 第34页 |
2.9 线虫趋向性实验 | 第34-35页 |
2.9.1 雄虫的收集 | 第34页 |
2.9.2 趋向性实验设计及步骤 | 第34-35页 |
2.10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第3章 挥发性信号介导线虫个体间辐射旁效应与适应性反应的耦合 | 第36-55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7-52页 |
3.2.1 建立挥发性信号通讯的线虫实验体系 | 第37页 |
3.2.2 挥发性旁效应信号介导线虫个体间的适应性反应 | 第37-41页 |
3.2.3 发育时期和培养密度对挥发性旁效应信号诱导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4 挥发性旁效应信号与挥发性性信息素的比较 | 第42-43页 |
3.2.5 底部辐照线虫产生挥发性旁效应信号的时间过程 | 第43-46页 |
3.2.6 挥发性旁效应信号影响顶部线虫的组织(细胞)靶点 | 第46-47页 |
3.2.7 DNA损伤反应在挥发性旁效应信号诱导中的作用 | 第47-49页 |
3.2.8 线虫信息素蛔甙对挥发性旁效应信号诱导的调控 | 第49-52页 |
3.3 讨论 | 第52-55页 |
第4章 热胁迫诱导秀丽隐杆线虫挥发性旁效应信号和个体间适应性反应 | 第55-67页 |
4.1 前言 | 第55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55-65页 |
4.2.1 热胁迫诱导线虫释放挥发性旁效应信号 | 第55-56页 |
4.2.2 发育时期和培养密度对热胁迫诱导挥发性旁效应信号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3 热胁迫诱导挥发性旁效应信号的时间过程 | 第57-59页 |
4.2.4 DDR在热胁迫诱导线虫辐射适应性反应中的作用 | 第59-61页 |
4.2.5 热胁迫诱导挥发性旁效应信号作用顶部线虫的细胞靶点 | 第61-63页 |
4.2.6 热敏感神经及其相关通路介导热胁迫线虫产生挥发性旁效应信号 | 第63-65页 |
4.3 讨论 | 第65-67页 |
第5章 辐射诱导与热胁迫诱导挥发性旁效应信号的产生和作用过程对比分析 | 第67-72页 |
5.1 前言 | 第67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67-70页 |
5.2.1 辐照和热胁迫诱导挥发性旁效应信号化学成分分析 | 第67-68页 |
5.2.2 挥发性旁效应信号诱导过程中蛔甙生物合成和热敏感神经元的作用分析 | 第68-69页 |
5.2.3 底部线虫发育时期对挥发性旁效应信号影响分析 | 第69-70页 |
5.2.4 挥发性旁效应信号影响顶部线虫的靶组织分析 | 第70页 |
5.2.5 挥发性旁效应信号诱导顶部线虫DNA损伤反应分析 | 第70页 |
5.3 讨论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