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乡村旅游度假区基础研究 | 第18-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度假区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1.2 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3 乡村旅游度假区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2.2 乡村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要素 | 第21-23页 |
2.2.1 空间结构的规划 | 第21-22页 |
2.2.2 交通系统的完善 | 第22页 |
2.2.3 特色资源的开发 | 第22-23页 |
2.2.4 游憩设施的配套 | 第23页 |
2.2.5 景区建筑规划设计 | 第23页 |
2.3 乡村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26页 |
2.3.1 主题品牌不够突出 | 第24-25页 |
2.3.2 规划建设不够合理 | 第25页 |
2.3.3 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 第25-26页 |
2.4 乡村旅游度假区发展趋势 | 第26-28页 |
2.4.1 产业协同化 | 第26-27页 |
2.4.2 业态多元化 | 第27页 |
2.4.3 发展生态化 | 第27-28页 |
3 “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 第28-37页 |
3.1 “景村融合”的发展理念 | 第28-32页 |
3.1.1 文化资源融合 | 第28-31页 |
3.1.2 配套设施融合 | 第31-32页 |
3.1.3 产业发展融合 | 第32页 |
3.2 “景村融合”模式在国内外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3.2.1 福建仙岭村乡村旅游度假区 | 第32-33页 |
3.2.2 成都三圣花乡旅游度假区 | 第33-34页 |
3.2.3 日本白川乡合掌村旅游度假区 | 第34-35页 |
3.3 “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 | 第35-37页 |
4 丹凤县竹林关旅游度假区基础现状分析 | 第37-52页 |
4.1 竹林关旅游度假区概况 | 第37-39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37-38页 |
4.1.2 气候条件 | 第38-39页 |
4.2 竹林关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调查及评价 | 第39-46页 |
4.2.1 主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 第39-43页 |
4.2.2 旅游资源的评价 | 第43-46页 |
4.3 竹林关旅游度假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46-48页 |
4.3.1 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 第46-47页 |
4.3.2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 第47-48页 |
4.4 竹林关旅游度假区的SWOT分析 | 第48-52页 |
4.4.1 优势 | 第48-49页 |
4.4.2 劣势 | 第49-50页 |
4.4.3 机遇 | 第50-51页 |
4.4.4 挑战 | 第51-52页 |
5 “景村融合”模式下的竹林关旅游度假区规划研究 | 第52-64页 |
5.1 竹林关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背景 | 第52页 |
5.2 竹林关乡村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思路 | 第52-55页 |
5.2.1 打造农旅融合的美丽乡村示范区 | 第53页 |
5.2.2 创建具有地域风情的滨水休闲区 | 第53-54页 |
5.2.3 营造融合乡土文化的民俗体验区 | 第54-55页 |
5.3 “景村融合”模式下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总体规划 | 第55-59页 |
5.3.1 空间结构规划 | 第55-57页 |
5.3.2 景观结构规划 | 第57-58页 |
5.3.3 游线结构规划 | 第58-59页 |
5.4 旅游项目分区规划 | 第59-63页 |
5.4.1 高速出入口整体印象区 | 第59页 |
5.4.2 北山林业生态示范区 | 第59-61页 |
5.4.3 滨水商业休闲区 | 第61页 |
5.4.4 丹江南岸美丽乡村示范区 | 第61-62页 |
5.4.5 龙嘴观光游览区 | 第62-63页 |
5.5 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调查问卷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