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企业内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章 国民政府企业内迁的背景与依据 | 第18-30页 |
第一节 企业内迁政策制定的背景 | 第18-22页 |
一、全面抗战的爆发与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 | 第18-20页 |
二、民营企业家的内迁诉求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战前我国工业的布局与特点 | 第22-25页 |
一、工业布局偏重沿海的隐忧 | 第22-23页 |
二、工业基础薄弱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内迁政策制定的依据与条件 | 第25-30页 |
一、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确立 | 第25-27页 |
二、国民政府退守西南的战略抉择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战时国民政府企业内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 第30-55页 |
第一节 国民政府企业内迁决策的形成 | 第30-33页 |
一、企业内迁问题的提出 | 第30-31页 |
二、国民政府的内迁决策与组织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内迁企业的援助与管理 | 第33-47页 |
一、相关经济法规和援助政策 | 第33-36页 |
二、内迁企业的复工与管理政策 | 第36-44页 |
三、内迁企业奖助政策 | 第44-47页 |
第三节 抗战中后期国民政府内迁企业政策的调整 | 第47-55页 |
一、内迁管理机构的演变 | 第47-48页 |
二、工业统制措施的加强 | 第48-52页 |
三、内迁企业援助政策的转变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国民政府企业内迁的特点与局限性 | 第55-64页 |
第一节 战时企业内迁的特点 | 第55-59页 |
一、战时性与应激性 | 第55-56页 |
二、政府主导地域明确 | 第56-57页 |
三、倾向于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战时企业内迁的局限性 | 第59-64页 |
一、决策制定存在消极性与滞后性 | 第59-61页 |
二、歧视民营企业 | 第61-62页 |
三、机构调整频繁各行其是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战时国民政府企业内迁的影响与评价 | 第64-84页 |
第一节 国民政府企业内迁对抗战的影响 | 第64-67页 |
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第64-66页 |
二、为支援抗战培养了技术人才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格局得到初步改善 | 第67-74页 |
一、战时工业布局的改善 | 第67-70页 |
二、战时兵器工业布局的改善 | 第70-72页 |
三、客观上推动西部地区的现代化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国民政府企业内迁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 第74-84页 |
一、内迁民营企业短期内得以迅速发展 | 第74-77页 |
二、战争后期官僚资本加紧对民营企业的掠夺与控制 | 第77-79页 |
三、客观上加速抗战后期内迁民营工厂的倒闭与破产 | 第79-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