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变形规律与预测研究
作者简历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2 填方路堤沉降变形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填方路堤室内土工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填方路堤沉降仿真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填方路堤沉降规律与分析计算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1.3.3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填料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 第21-34页 |
2.1 填料基本物理性质 | 第21-26页 |
2.1.1 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 第21-23页 |
2.1.2 矿物化学成分及微观结构 | 第23-26页 |
2.2 填料改良试验 | 第26-28页 |
2.2.1 改良土的物理性质 | 第26-27页 |
2.2.2 改良土的工程力学性质 | 第27-28页 |
2.3 三轴试验 | 第28-33页 |
2.3.1 试验仪器 | 第28-29页 |
2.3.2 试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 第29-30页 |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高填方工后沉降现场监测及分析 | 第34-4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4-36页 |
3.2 现场监测方案 | 第36-40页 |
3.2.1 分层沉降 | 第36-38页 |
3.2.2 水平位移 | 第38-40页 |
3.3 监测数据分析 | 第40-47页 |
3.3.1 分层沉降 | 第40-46页 |
3.3.2 水平位移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高填方工后沉降ANSYS仿真分析 | 第48-60页 |
4.1 ANSYS有限元软件 | 第48-52页 |
4.1.1 有限元法 | 第48-50页 |
4.1.2 ANSYS软件简介 | 第50-52页 |
4.2 高路堤工后沉降ANSYS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2.1 建立几何模型 | 第52页 |
4.2.2 网格划分 | 第52-53页 |
4.2.3 定义材料属性 | 第53页 |
4.2.4 边界条件和定义荷载 | 第53页 |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3-58页 |
4.3.1 应力及位移云图 | 第53-54页 |
4.3.2 高路堤工后沉降计算 | 第54-55页 |
4.3.3 压实度对高路堤工后沉降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4 降雨历时对高路堤工后沉降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高填方工后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 第60-83页 |
5.1 概述 | 第60页 |
5.2 沉降预测方法 | 第60-69页 |
5.2.1 曲线拟合法 | 第60-63页 |
5.2.2 灰色系统理论 | 第63-66页 |
5.2.3 BP神经网络法 | 第66-69页 |
5.3 沉降预测方法的工程应用及分析 | 第69-80页 |
5.3.1 曲线拟合法 | 第70-75页 |
5.3.2 灰色系统理论 | 第75-77页 |
5.3.3 BP神经网络法 | 第77-80页 |
5.4 沉降预测方法预测精度对比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