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氯酚类污染物的来源 | 第10-11页 |
1.2.1 自然来源 | 第10页 |
1.2.2 人为污染 | 第10-11页 |
1.3 氯酚类污染物的危害 | 第11-13页 |
1.3.1 环境危害 | 第11-12页 |
1.3.2 人类健康危害 | 第12-13页 |
1.4 氯酚类污染物处理技术 | 第13-19页 |
1.4.1 物化技术 | 第13-14页 |
1.4.2 化学技术 | 第14-18页 |
1.4.3 生物降解技术 | 第18-19页 |
1.5 电催化法脱氯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5.1 电催化氢化脱氯基本原理 | 第20页 |
1.5.2 阴极电极材料的选用 | 第20-22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3-31页 |
2.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3-24页 |
2.1.1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和装置 | 第24-27页 |
2.2.1 储备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2.2.2 电极的预处理 | 第25页 |
2.2.3 C-Pd/C电极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4 Pd/Co/Nifoam电极的制备 | 第26页 |
2.2.5 2 ,4-DCP电催化氢化脱氯实验 | 第26-27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7-31页 |
2.3.1 产物浓度的测定 | 第27-29页 |
2.3.2 电流效率的计算 | 第29页 |
2.3.3 电极的表征 | 第29-31页 |
第3章 以碳负载钯纳米颗粒催化剂为模型对电催化氢化脱氯机理的研究 | 第31-38页 |
3.1 C-Pd催化剂的合成及表征 | 第31-33页 |
3.2 C-Pd催化剂上H*演化过程研究 | 第33-34页 |
3.3 电催化氢化脱氯反应活性氢物种的鉴定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C-Pd纳米颗粒/碳纸电极电催化氢化脱氯性能的研究 | 第38-45页 |
4.1 H~*对电催化氢化脱氯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 电催化氢化脱氯除去2,4-DCP的反应途径及机理 | 第40-42页 |
4.3 C-Pd/碳纸电极的稳定性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Pd/Co/泡沫镍电极提升电催化氢化脱氯效率的研究 | 第45-57页 |
5.1 电极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45-49页 |
5.1.1 Co含量对Pd/Co/泡沫镍电极前驱体形貌的影响 | 第45-47页 |
5.1.2 镀Pd方式对电催化氢化脱氯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5.1.3 还原电位对Pd/Co/泡沫镍电极脱氯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 Pd/Co/泡沫镍电极的表征结果 | 第49-52页 |
5.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9-51页 |
5.2.2 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X)分析 | 第51页 |
5.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51-52页 |
5.3 Pd/Co/泡沫镍电极电催化氢化脱氯性能研究 | 第52-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6.2 创新点 | 第58页 |
6.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