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加迪斯的新冷战史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7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个案研究法 | 第13页 |
2.历史比较法 | 第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加迪斯对冷战起源的研究 | 第17-28页 |
(一)国家层次 | 第18-20页 |
1.公众舆论对冷战产生的影响 | 第18-19页 |
2.国家政策对冷战产生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二)体系层次 | 第20-28页 |
1.对苏联战略以及行为目标的判断与对策 | 第20-21页 |
2.德国问题 | 第21-24页 |
3.东欧问题 | 第24-28页 |
第三章 加迪斯对于冷战终结的研究 | 第28-37页 |
(一)冷战终结后加迪斯的“冷战史”研究 | 第28-30页 |
1.遏制战略对冷战终结的影响 | 第28-29页 |
2.分化对手的策略 | 第29-30页 |
(二)对国际关系理论界预测冷战终结的研究与批判 | 第30-34页 |
1.对行为学派的研究与批判 | 第31-32页 |
2.对进化学派的研究与批判 | 第32-34页 |
(三)加迪斯对冷战后世界的研究与预测 | 第34-37页 |
1.冷战后的世界史一体化 | 第34-35页 |
2.冷战后的和平 | 第35页 |
3.民族主义的兴起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加迪斯对冷战性质的研究 | 第37-47页 |
(一)“强制帝国”与“邀请帝国” | 第37-39页 |
(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 第39-40页 |
(三)意识形态之争 | 第40页 |
(四)长和平 | 第40-47页 |
1.核和平 | 第41-42页 |
2.双极性理论 | 第42-43页 |
3.霸权稳定模式 | 第43-4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7-50页 |
(一)新时空结构的运用 | 第48页 |
(二)多方档案文献的运用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