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设计研究--以淮安古运河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5页
    1.1 选题缘由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第18-19页
        1.3.1 研究对象第18-19页
        1.3.2 研究范围第19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9-22页
        1.4.1 场所精神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9-21页
        1.4.2 古运河景观相关研究综述第21-22页
    1.5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3-25页
        1.6.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6.2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场所精神相关理论概述第25-29页
    2.1 现象学理论基础第25页
    2.2 场所精神理论第25-29页
        2.2.1.场所与空间第25-26页
        2.2.2 场所的形成第26-27页
        2.2.3 场所结构第27页
        2.2.4 场所精神第27-29页
第三章 古运河景观场所精神解读第29-41页
    3.1 古运河景观场所精神的形成与特点第29-31页
        3.1.1 古运河景观场所精神的形成第29-30页
        3.1.2 古运河景观场所精神的特点第30-31页
    3.2 古运河景观场所精神的体现第31-36页
        3.2.1 古运河的自然环境第31-32页
        3.2.2 古运河的人工环境第32-34页
        3.2.3 古运河的地域文化环境第34-35页
        3.2.4 古运河空间中人的体验第35-36页
    3.3 古运河景观中场所精神的缺失第36-41页
        3.3.1 古运河景观场所存在问题分析第36-40页
        3.3.2 古运河景观丧失场所精神的主要原因第40-41页
第四章 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设计分析第41-60页
    4.1 古运河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必要性第41页
    4.2 古运河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应用途径和运用价值第41-45页
        4.2.1 古运河景观场所精神的应用途径第42-43页
        4.2.2 古运河景观场所精神的运用价值第43-45页
    4.3 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体验机制第45-47页
        4.3.1 在运河空间形成方向感第45-46页
        4.3.2 对运河文化产生认同感第46-47页
        4.3.3 在运河场所获得归属感第47页
    4.4 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设计原则第47-50页
        4.4.1 生态性原则第47-48页
        4.4.2 时空性原则第48-49页
        4.4.3 地域化原则第49-50页
        4.4.4 人性化原则第50页
    4.5 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设计思路第50-52页
        4.5.1 结合基地原有环境,组织景观功能分区第50-51页
        4.5.2 利用古运河场所历史文脉,设置节点空间第51-52页
        4.5.3 综合考虑市民需求,配置服务设施第52页
    4.6 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设计方法第52-60页
        4.6.1 自然要素的保护与设计第52-53页
        4.6.2 景观空间要素的运用第53页
        4.6.3 符号学设计手法的应用第53-55页
        4.6.4 遗产景观体现运河文化第55-58页
        4.6.5 重视人的参与和体验第58-60页
第五章 基于场所精神的淮安古运河景观设计实例分析第60-84页
    5.1 淮安古运河场所的形成与发展第60-63页
        5.1.1 运河场所演变过程第60-61页
        5.1.2 运河场所功能变迁第61-62页
        5.1.3 古运河场所存在的问题第62页
        5.1.4 古运河景观项目背景第62-63页
    5.2 古运河景观设计中场所意象因子与场所元素提取第63-67页
        5.2.1 古运河场所精神中的自然环境要素第63-64页
        5.2.2 古运河场所精神中的人工环境要素第64-65页
        5.2.3 古运河场所精神中的地域文化要素第65-66页
        5.2.4 古运河场所精神中人的行为要素第66-67页
    5.3 古运河景观空间结构中的场所精神分析第67-71页
        5.3.1 线性空间中场所精神构成分析第67-69页
        5.3.2 面状空间中场所精神构成分析第69-70页
        5.3.3 点状空间中场所精神构成分析第70-71页
    5.4 基于场所精神的淮安古运河景观设计分析第71-82页
        5.4.1 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第71-72页
        5.4.2 淮安漕运符号的应用第72-74页
        5.4.3 遗产景观体现漕运文化第74-78页
        5.4.4 行为活动空间的延续第78-82页
    5.5 评价与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84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84-85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附录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作者简介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外部空间研究
下一篇: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以苏州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