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基本内容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公民个人信息主体的界定 | 第13-16页 |
一、公民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个人的界定 | 第14-15页 |
三、关于死者可否成为个人信息主体的探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与范围 | 第16-19页 |
一、个人信息的定义 | 第16-18页 |
二、个人信息的范围 | 第18-19页 |
第三节 个人信息同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9-22页 |
一、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关系 | 第19-20页 |
二、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之间的关系 | 第20页 |
三、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之间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 | 第22-29页 |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 第22-25页 |
一、自然人主体 | 第22-24页 |
二、单位主体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对犯罪主体描述中“单位工作人员”的理解 | 第25-27页 |
一、对“单位工作人员”范围之界定 | 第25页 |
二、对“离职工作人员”能否作为犯罪主体的探讨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对犯罪主体描述中“等”字的理解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行为方式 | 第29-36页 |
第一节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危害行为 | 第29-32页 |
一、出售行为 | 第29-30页 |
二、非法提供行为 | 第30页 |
三、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之外的其他行为的认定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危害行为 | 第32-36页 |
一、窃取行为 | 第32-33页 |
二、对其他方法的探讨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界限 | 第36-43页 |
第一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36-40页 |
一、“情节严重”的概述 | 第36页 |
二、对“情节严重”标准的确定 | 第36-40页 |
第二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 第40-43页 |
一、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区别 | 第40-41页 |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区别 | 第41页 |
三、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与侵犯通信自由罪的区别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