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存在主义哲学 | 第20-21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21页 |
·基本思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相关概念解读 | 第21-26页 |
·课堂 | 第21-22页 |
·管理 | 第22-23页 |
·课堂管理 | 第23-24页 |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小学课堂管理的特征和指导思想 | 第26-34页 |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的特征 | 第26-29页 |
·民主化 | 第26-27页 |
·和谐化 | 第27-28页 |
·生态化 | 第28页 |
·公正德性化 | 第28-29页 |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的指导思想 | 第29-34页 |
·尊重课堂生命本真 | 第29-30页 |
·润泽课堂生活意义 | 第30-31页 |
·促进课堂生机活力 | 第31-32页 |
·实现课堂生态健康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当前中小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44页 |
·课堂管理目标:规范主导与知识本位 | 第34-38页 |
·规范性主导的管理目标 | 第35-37页 |
·知识本位取向的管理目标 | 第37-38页 |
·课堂管理功能:逼迫与控制共存 | 第38-39页 |
·从“促进”异化为“逼迫” | 第38-39页 |
·从“维持”异化为“控制” | 第39页 |
·课堂管理方式:单一与粗暴共存 | 第39-42页 |
·管理形式过度行政化 | 第40页 |
·管理方法相对粗暴 | 第40-42页 |
·课堂管理主体:单一化 | 第42-44页 |
·教师是课堂的“独裁者” | 第42-43页 |
·学生是管理的“伪主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中小学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4-52页 |
·社会方面 | 第44-46页 |
·传统消极观念的影响 | 第44-45页 |
·应试教育的束缚 | 第45-46页 |
·学校方面 | 第46-47页 |
·缺乏专业的课堂管理培训 | 第46-47页 |
·对师生的评价制度不完善 | 第47页 |
·教师方面 | 第47-49页 |
·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47-49页 |
·教师自身能力局限 | 第49页 |
·学生方面 | 第49-52页 |
·学生“向师性”的心理 | 第49-50页 |
·“问题学生”的增加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的原则与策略 | 第52-62页 |
·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管理的原则 | 第52-55页 |
·民主平等原则 | 第53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53-54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4页 |
·主体性原则 | 第54-55页 |
·教师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管理的策略 | 第55-62页 |
·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目标 | 第55-56页 |
·优化有利于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环境 | 第56-57页 |
·保持通畅的课堂沟通 | 第57-59页 |
·建立健全课堂激励机制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