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元素在现代建筑形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范围和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折线元素基本问题解析 | 第19-40页 |
2.1 折线元素的相关概念阐释 | 第19-23页 |
2.1.1 形态及其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2 折线元素的概念 | 第20-22页 |
2.1.3 建筑形态中的折线元素 | 第22-23页 |
2.2 折线元素基本形态分类及特征 | 第23-29页 |
2.2.1 折线基本形态分类及特征 | 第23-25页 |
2.2.2 折面基本形态分类及特征 | 第25-28页 |
2.2.3 折体基本形态分类及特征 | 第28-29页 |
2.3 折线元素的视觉原理 | 第29-34页 |
2.3.1 建筑形态构成的视觉要求 | 第29-31页 |
2.3.2 折线元素的视觉心理效应 | 第31-33页 |
2.3.3 折线元素与现代视觉审美观 | 第33-34页 |
2.4 相关理论对折线元素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34-38页 |
2.4.1 突变理论对折线元素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2 折叠思想对折线元素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3 非线性科学对折线元素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折线元素的建筑形态设计策略 | 第40-60页 |
3.1 折线元素与基地环境的结合 | 第40-45页 |
3.1.1 与城市区域环境的融合 | 第40-43页 |
3.1.2 与基地环境的有机共生 | 第43-44页 |
3.1.3 建筑自身生态环境优化 | 第44-45页 |
3.2 折线元素与地域文化的演绎 | 第45-50页 |
3.2.1 传统文化中建筑符号的还原与转化 | 第45-47页 |
3.2.2 建筑语汇中抽象语言的隐喻与象征 | 第47-48页 |
3.2.3 追求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意境营造 | 第48-50页 |
3.3 折线元素与视觉审美的表达 | 第50-54页 |
3.3.1 追求视觉冲击效应的动态强化 | 第50-52页 |
3.3.2 基于视觉均衡原理的量感调节 | 第52-53页 |
3.3.3 视觉结构影响下的表皮空间化 | 第53-54页 |
3.4 折线元素与空间结构的组织 | 第54-59页 |
3.4.1 基于线性空间组织的形体折叠化 | 第55-56页 |
3.4.2 四维空间连续与形体扭结化缠绕 | 第56-58页 |
3.4.3 空间碎化影响下的晶体集群簇生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折线元素的建筑形态表达方法 | 第60-81页 |
4.1 折线元素的建筑形态线性表达 | 第60-67页 |
4.1.1 定向性几何排列 | 第60-62页 |
4.1.2 无规律网格变异 | 第62-63页 |
4.1.3 树枝状有机衍生 | 第63-65页 |
4.1.4 随机性母题复制 | 第65-67页 |
4.2 折线元素的建筑形态界面表达 | 第67-74页 |
4.2.1 界面自由旋转 | 第67-69页 |
4.2.2 折纸重复镶嵌 | 第69-70页 |
4.2.3 多维形体切削 | 第70-73页 |
4.2.4 空间坐标拉伸 | 第73-74页 |
4.3 折线元素的建筑形态形体表达 | 第74-80页 |
4.3.1 几何体块折叠 | 第74-76页 |
4.3.2 带状连续包裹 | 第76-77页 |
4.3.3 体块折叠扭转 | 第77-78页 |
4.3.4 立体折化变异 | 第78-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