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装置理念在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0-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5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第15-18页
        1.3.1 课题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课题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3 论文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2章 装置理念相关问题解析第18-34页
    2.1 装置艺术第18-22页
        2.1.1 装置艺术的产生第18-20页
        2.1.2 基本定义第20-22页
        2.1.3 典型特点第22页
    2.2 装置理念第22-31页
        2.2.1“观念”第23-24页
        2.2.2“临时”第24-26页
        2.2.3“可变”第26-27页
        2.2.4“互动”第27-28页
        2.2.5“开放”第28-30页
        2.2.6 装置理念与当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异同第30-31页
    2.3 装置建筑与建筑装置第31-32页
        2.3.1 装置建筑第31-32页
        2.3.2 建筑装置第32页
        2.3.3 建筑装置化第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装置理念在建筑创作中的体现第34-54页
    3.1 “观念”在建筑创作中的体现第34-36页
        3.1.1 精神性建筑创作第34-35页
        3.1.2 “非”、“反”建筑实验第35-36页
    3.2 “临时”在建筑创作中的体现第36-40页
        3.2.1 建筑性质决定型第37页
        3.2.2 环境决定型第37-38页
        3.2.3 城市闲置土地利用第38-39页
        3.2.4 功能临时性决定第39页
        3.2.5 创作观念决定型第39-40页
    3.3 “可变”在建筑创作中的体现第40-44页
        3.3.1 位置可变第40-41页
        3.3.2 形态可变第41-42页
        3.3.3 表皮可变第42-43页
        3.3.4 结构可变第43页
        3.3.5 随环境可变第43-44页
    3.4 “互动”在建筑创作中的体现第44-46页
        3.4.1 关注“客体”运动第44-45页
        3.4.2 与客体互动体验第45-46页
        3.4.3 客体的二次创作第46页
    3.5 “开放”在建筑创作中的体现第46-53页
        3.5.1 材料异质化第46-49页
        3.5.2 媒介混搭第49-51页
        3.5.3 新技术使用第51-52页
        3.5.4 交互式建构第52-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融入装置理念的建筑外部形态创作策略第54-78页
    4.1 装置化的建造方式第54-60页
        4.1.1 充气第54-56页
        4.1.2 寄生第56-58页
        4.1.3 积木第58-59页
        4.1.4 悬挂第59-60页
    4.2 异质化的材料表达第60-65页
        4.2.1 自然元素的材料表达第60-62页
        4.2.2 物质材料的另类表述第62-65页
    4.3 多元化的媒介运用第65-73页
        4.3.1 建筑表皮媒体化第66-68页
        4.3.2 感官知觉共体验第68-70页
        4.3.3 互动装置相结合第70-73页
    4.4 综合化的形态处理第73-76页
        4.4.1 群体综合化因素第73-75页
        4.4.2 单体综合化因素第75-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融入装置理念的建筑内部形态创作策略第78-97页
    5.1 可变空间预留第78-82页
        5.1.1“包含式”空间预留第78-79页
        5.1.2“插入式”空间预留第79-81页
        5.1.3“抽拉式”空间预留第81-82页
    5.2 空间趣味组合第82-87页
        5.2.1 空间模块灵活变化第82-85页
        5.2.2 多样需求的多适组合第85-86页
        5.2.3 基于意外碰撞的组合第86-87页
    5.3 灵活形态表达第87-93页
        5.3.1 非建筑形态的建筑引用第88-89页
        5.3.2 可变化隔断的空间分隔第89-91页
        5.3.3 适宜动态发展的空间策略第91-93页
    5.4 空间再造更新第93-95页
        5.4.1 功能置换更新第94页
        5.4.2 空间转化再造第94-95页
    5.5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结论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件园研发建筑模块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折线元素在现代建筑形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