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验视角下的乡村慢生活研究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一、乡村休闲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二、慢生活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乡村慢生活的内涵 | 第16-22页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梳理 | 第16-20页 | 
| 一、乡村 | 第16页 | 
| 二、休闲体验 | 第16-18页 | 
| 三、慢生活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乡村慢生活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乡村慢生活的特征 | 第22-35页 | 
| 第一节 回归乡土自然 | 第22-25页 | 
| 一、特有的“乡村性” | 第22-23页 | 
| 二、亲近自然 | 第23-24页 | 
| 三、全身心融入“乡情”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注重生活体验 | 第25-30页 | 
| 一、享受过程,深度体验 | 第26-27页 | 
| 二、舒缓从容,回归自我 | 第27-28页 | 
| 三、返璞归真,抱朴少私欲 | 第28-29页 | 
| 四、简单自在,自由自得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关注可持续发展 | 第30-35页 | 
| 一、追求和谐 | 第31-32页 | 
| 二、以人为本 | 第32-33页 | 
| 三、历史寻根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乡村慢生活的休闲需求 | 第35-45页 | 
| 第一节 中国古人的乡村慢生活体验 | 第35-40页 | 
| 一、原因 | 第35-37页 | 
| 二、方式 | 第37-40页 | 
| 第二节 当代乡村慢生活的休闲需求 | 第40-45页 | 
| 一、社会原因 | 第40-42页 | 
| 二、个人原因 | 第42-43页 | 
| 三、乡土吸引力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乡村慢生活休闲体验面临的困境 | 第45-54页 | 
| 第一节 休闲体验被异化 | 第45-50页 | 
| 一、主体缺位 | 第46页 | 
| 二、不自然 | 第46-48页 | 
| 三、不自由 | 第48-50页 | 
| 四、功利化 | 第50页 | 
| 第二节 乡村特质的流失 | 第50-54页 | 
| 一、乡村性被淡化 | 第51页 | 
| 二、乡村意象被遮蔽 | 第51-52页 | 
| 三、村庄文化被冲击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乡村慢生活发展展望 | 第54-60页 | 
| 第一节 争做“懂慢的人” | 第54-56页 | 
| 一、领悟“慢”的人生哲学 | 第54-55页 | 
| 二、与大自然同步 | 第55页 | 
| 三、日常工作生活的审美体验 | 第55-56页 | 
| 第二节 乡村休闲体验的回归 | 第56-60页 | 
| 一、对体验者的休闲指导 | 第56-57页 | 
| 二、休闲体验氛围的营造 | 第57-58页 | 
| 三、乡村特质的传承创新 | 第58-60页 | 
| 结语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