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3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1 学科背景 | 第12页 |
1.2.2 城乡一体化背景 | 第12-13页 |
1.2.3 河湟地区人居环境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及关键词诠释 | 第14-20页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4-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关键词辨析 | 第18-2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 课题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21-30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5.3 研究综述 | 第29-30页 |
1.6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0-32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31-32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2 街子河流域川水型传统乡村聚落整体分布与分类 | 第35-81页 |
2.1 街子河流域传统聚落环境概况 | 第35-41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37-38页 |
2.1.2 人文环境 | 第38-41页 |
2.2 街子河流域撒拉族的起源与发展 | 第41-52页 |
2.2.1 撒拉族起源与发展 | 第42-44页 |
2.2.2 撒拉族民族文化 | 第44-46页 |
2.2.3 撒拉族的社会组织结构 | 第46-52页 |
2.3 街子河流域乡村聚落的社会组织关系演变分析 | 第52-59页 |
2.3.1 街子河流域传统聚落的变迁 | 第52-55页 |
2.3.2 撒拉族社会组织关系更迭与聚落分布的关联性解析 | 第55-58页 |
2.3.3 聚落分布层级关系的定性分析 | 第58-59页 |
2.4 基于图形分析的街子河流域乡村聚落分布与分类 | 第59-74页 |
2.4.1 聚落整体形态的一般化图形定性分类 | 第59-61页 |
2.4.2 基于各“工”的街子河流域聚落平面形态基本类型 | 第61-63页 |
2.4.3 社会组织关系视角下传统聚落与街子河的关联性分析 | 第63-71页 |
2.4.4 街子河流域传统聚落空间分布与形态特征 | 第71-74页 |
2.5 街子河流域聚落整体分布与分类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74-76页 |
2.5.1 自然要素——川水型小流域地貌 | 第75页 |
2.5.2 社会要素——社会组织关系 | 第75-76页 |
2.5.3 文化要素——撒拉族宗教层级关系 | 第76页 |
2.5.4 其他要素 | 第76页 |
2.6 街子河流域乡村聚落的现状问题归纳 | 第76-78页 |
2.6.1 边界形态的破碎化 | 第76-77页 |
2.6.2 工与工之间的相对区隔与闭塞性 | 第77-78页 |
2.6.3 整体聚落群的空间秩序性 | 第78页 |
2.7 街子河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定性分类结果 | 第78-79页 |
2.7.1 分类依据 | 第78页 |
2.7.2 分类结果 | 第78-7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3 街子河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 | 第81-123页 |
3.1 传统乡村聚落物质形态构成 | 第81-82页 |
3.1.1 从建筑单体到一般聚落 | 第81-82页 |
3.1.2 从聚落到聚落物质形态构成 | 第82页 |
3.2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结构分析 | 第82-85页 |
3.2.1 从聚落空间到空间形态 | 第82-83页 |
3.2.2 从聚落结构到聚落空间结构 | 第83-85页 |
3.3 典型案例一——街子工·阿勒特欧里 | 第85-98页 |
3.3.1 聚落概况 | 第85-86页 |
3.3.2 聚落空间形态 | 第86-94页 |
3.3.3 聚落空间结构 | 第94-98页 |
3.4 典型案例二——街子工·古吉来 | 第98-110页 |
3.4.1 聚落概况 | 第98-99页 |
3.4.2 聚落空间形态 | 第99-107页 |
3.4.3 聚落空间结构 | 第107-110页 |
3.5 典型案例三——查加工·塘坊 | 第110-121页 |
3.5.1 聚落概况 | 第110-111页 |
3.5.2 聚落空间形态 | 第111-118页 |
3.5.3 聚落空间结构 | 第118-12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4 街子河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生存基因 | 第123-143页 |
4.1 街子河流域川水型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共质特征 | 第123-128页 |
4.1.1 同质化特征 | 第123-127页 |
4.1.2 差异性特征 | 第127-128页 |
4.2 传统地域基因架构与模式 | 第128-130页 |
4.2.1 “原型”与“基因” | 第128-129页 |
4.2.2 具体操作设想 | 第129-130页 |
4.3 川水型传统撒拉族乡村聚落的生存基因剖析 | 第130-141页 |
4.3.1 聚落选址特征 | 第130-131页 |
4.3.2 聚落布局特征 | 第131-133页 |
4.3.3 寺与居的空间关系 | 第133-138页 |
4.3.4 基本居住单元空间 | 第138-1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5 街子河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优化 | 第143-155页 |
5.1 传统乡村聚落优化发展的一般办法 | 第143-145页 |
5.1.1 方法一:聚落体系空间组织建构模式 | 第143页 |
5.1.2 方法二:乡村集群发展模式 | 第143-144页 |
5.1.3 方法三:乡村保护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144-145页 |
5.1.4 方法小结与借鉴 | 第145页 |
5.2 整体保护视角下街子河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优化原则 | 第145-147页 |
5.2.1 街子河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基质 | 第145-146页 |
5.2.2 工——社会组织关系原则 | 第146页 |
5.2.3 小流域——自然地理环境限定 | 第146页 |
5.2.4 撒拉族——民族文化传承 | 第146-147页 |
5.2.5 清真寺——宗教信仰的场空间效应 | 第147页 |
5.3 街子河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措施 | 第147-154页 |
5.3.1 流域内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潜力分类判断 | 第147-150页 |
5.3.2 空间优化思路 | 第150-151页 |
5.3.3 空间优化过程及结果 | 第151-1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55-1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55-157页 |
6.1.1 街子河川水撒拉聚落空间格局的同质化特征 | 第155-156页 |
6.1.2 街子河流域川水乡村聚落的生存基因 | 第156页 |
6.1.3 基于小流域整体保护视角的撒拉族聚落群优化 | 第156-157页 |
6.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57-158页 |
6.2.1 研究内容及结论的不足之处 | 第157页 |
6.2.2 对研究方法及逻辑的审视与反思 | 第157-15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58-161页 |
6.3.1 对河湟地区全流域内乡村聚落研究的展望 | 第158页 |
6.3.2 对构建小流域传统村落保护区的展望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7页 |
图表目录 | 第167-1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附录一:循化县境内主要水系特征值统计 | 第175-177页 |
附录二:20个乡村聚落的原始地形图汇总 | 第177-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