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技术论文

现代生土砖砌体热工性能与建筑节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11-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7页
        1.1.1 回归生土建筑第11-12页
        1.1.2 陕北地区自然环境第12-16页
        1.1.3 陕北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发展与困境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生土建筑研究现状第18-25页
        1.3.1 生土建筑国际发展第19-21页
        1.3.2 国内研究成果与现状第21-25页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25-27页
        1.4.1 研究对象第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27页
    1.5 研究框架第27-29页
2.现代生土砖砌体性质研究第29-45页
    2.1 原材料及制作工艺第29-33页
        2.1.1 原材料及改性材料第29-31页
        2.1.2 现代生土砖材料配比研究第31-32页
        2.1.3 制作工艺第32-33页
    2.2 现代生土砖性能研究第33-39页
        2.2.1 生土砖规格尺寸及外观质量要求第33-34页
        2.2.2 表观密度与含水率第34-35页
        2.2.3 强度等级第35-36页
        2.2.4 耐水性第36-37页
        2.2.5 耐腐蚀性第37-38页
        2.2.6 抗冻性第38-39页
    2.3 现代生土砖砌体性能研究第39-44页
        2.3.1 灰浆强度等级第39-40页
        2.3.2 砌体抗剪强度试验第40-42页
        2.3.3 砌体饰面第42-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3.现代生土砖砌体热工性能测定第45-57页
    3.1 墙体传热系数测试方法第45-49页
        3.1.1 热流计法第45-46页
        3.1.2 热箱法第46-49页
    3.2 现代生土砖砌体传热系数实验室测定第49-54页
        3.2.1 实验设备第49页
        3.2.2 试件制备第49-50页
        3.2.3 实验过程第50页
        3.2.4 实验结果第50-52页
        3.2.5 误差分析第52-53页
        3.2.6 现代生土砖导热系数计算第53-54页
    3.3 现代生土砖与传统围护结构材料对比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4.现代生土砖砌体居住建筑构造研究第57-75页
    4.1 结构体系第57页
    4.2 基础第57-59页
        4.2.1 基础形式第57-58页
        4.2.2 基础埋深第58页
        4.2.3 基础圈梁第58-59页
    4.3 墙体第59-71页
        4.3.1 墙体保温构造第59-64页
        4.3.2 墙体材料与组砌方式第64-65页
        4.3.3 墙体细部构造第65-71页
    4.4 屋面第71-72页
        4.4.1 屋面类型第71页
        4.4.2 屋面保温第71页
        4.4.3 屋面防水第71-72页
    4.5 窗第72-73页
    4.6 本章小结第73-75页
5.现代生土砖砌体示范建筑与节能评估第75-97页
    5.1 生土示范住宅概况第75-80页
        5.1.1 项目位置第75页
        5.1.2 工程概况第75-77页
        5.1.3 平面设计第77-79页
        5.1.4 立面设计第79-80页
    5.2 示范建筑节能评价第80-89页
        5.2.1 示范农宅节能设计第80-83页
        5.2.2 节能评价计算方法第83-86页
        5.2.3 示范农宅耗热量计算第86-87页
        5.2.4 示范农宅建筑节能性评价第87-89页
    5.3 建筑蓄热性能评价第89-96页
        5.3.1 蓄热原理第89页
        5.3.2 蓄热体第89-90页
        5.3.3 围护结构蓄热性能对室内热环境的调节作用第90页
        5.3.4 围护结构蓄热性能评价指标计算第90-95页
        5.3.5 生土示范农宅的蓄热性能评价第95-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结论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图目录第103-105页
表目录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街子河流域川水型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下一篇:豫西地区窑洞聚落的现状及改造利用研究--以莫沟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