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概述 | 第11-22页 |
1.1 奶牛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1-12页 |
1.2 乳房炎的类型 | 第12-13页 |
1.2.1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分 | 第12-13页 |
1.3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因素 | 第13-16页 |
1.3.1 根据病原菌分 | 第13-15页 |
1.3.2 环境卫生 | 第15页 |
1.3.3 营养因素 | 第15-16页 |
1.4 奶牛乳房炎诊断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4.1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 第16-18页 |
1.4.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1.5 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20页 |
1.6 PCR试剂盒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广西地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乳样来源 | 第22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3 培养基和试剂 | 第23页 |
2.2 乳样采集 | 第23-24页 |
2.3 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纯化 | 第24-27页 |
2.3.1 致病菌的鉴定 | 第24-25页 |
2.3.2 生化鉴定 | 第25-2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4.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第27-29页 |
2.4.2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4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 第31-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3.1.1 材料 | 第31-34页 |
3.1.2 方法 | 第34-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3.2.1 单重PCR体系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2.2 单重PCR特异性结果 | 第37-38页 |
3.2.3 单重PCR敏感性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3.2.4 多重PCR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41-44页 |
3.2.5 多重PCR特异性结果 | 第44-46页 |
3.2.6 4重PCR检测临床奶样结果 | 第46页 |
3.3 讨论 | 第46-50页 |
3.3.1 模板的制备 | 第47页 |
3.3.2 引物的设计 | 第47页 |
3.3.3 体系的优化 | 第47-48页 |
3.3.4 敏感性的结果分析 | 第48页 |
3.3.5 多重PCR假阳性分析 | 第48-49页 |
3.3.6 假阳性试验控制 | 第49页 |
3.3.7 PCR反应添加剂的分析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四重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组装、保存期试验及使用方法 | 第50-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5页 |
4.1.1 材料 | 第50页 |
4.1.2 试剂 | 第50页 |
4.1.3 仪器 | 第50-51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1.5 试剂盒的使用方法 | 第52-5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57页 |
4.2.1 不同保存条件对试剂盒的影响 | 第55页 |
4.2.2 检测试剂盒保存期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4.2.3 试剂盒临床检测结果 | 第56页 |
4.2.4 讨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小结、创新点与展望 | 第57-60页 |
5.1 研究小结 | 第57-58页 |
5.2 创新点 | 第58页 |
5.3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附录1 扩增序列 | 第67-69页 |
附录2 英文缩写词表 | 第69-71页 |
附录3 部分细菌分离图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