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机械论文

岩石温度对盘形滚刀破岩特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第10-12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课题来源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温度作用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第12-13页
        1.2.2 温度作用下岩石破裂研究第13-14页
        1.2.3 盘形滚刀破岩理论研究进展第14页
        1.2.4 盘形滚刀破岩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5 盘形滚刀破岩实验研究第16-18页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21页
2 盘形滚刀破岩机理分析第21-34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岩石破坏强度分析第21-27页
        2.2.1 岩石强度准则理论第21-22页
        2.2.2 岩石损伤现象及破坏机理第22-25页
        2.2.3 岩石在滚刀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第25-26页
        2.2.4 温度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第26-27页
    2.3 滚刀破岩影响因素分析第27-33页
        2.3.1 盘形滚刀结构第27-28页
        2.3.2 盘形滚刀破岩机理第28-30页
        2.3.3 盘形滚刀破岩载荷分析第30-33页
        2.3.4 岩石温度对滚刀破岩的影响第33页
    2.4 盘形滚刀破岩效率分析第33页
    2.5 小结第33-34页
3 盘形滚刀在不同岩石温度下的破岩颗粒流模型第34-50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岩石颗粒流方法的基本理论第34-38页
    3.3 颗粒流热力学耦合计算第38-39页
    3.4 颗粒流声发射数值模拟第39-42页
    3.5 Cluster方法及颗粒流模型的生成第42-44页
        3.5.1 Cluster方法第42-43页
        3.5.2 基于cluster方法的BPM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3.6 岩石材料的BPM模型第44-47页
        3.6.1 实验材料及试样测试第45-46页
        3.6.2 细观参数的标定第46-47页
        3.6.3 岩石力学性能的颗粒流模拟结果第47页
    3.7 滚刀破岩模型的建立第47-49页
    3.8 小结第49-50页
4 盘形滚刀在不同岩石温度下的破岩数值研究第50-69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岩石温度对滚刀破岩影响分析第50-55页
        4.2.1 破岩载荷以及破岩状态随岩石温度变化规律第50-52页
        4.2.2 应力随岩石温度变化分布第52-53页
        4.2.3 声发射事件随岩石温度变化分析第53-54页
        4.2.4 岩石裂纹随岩石温度变化分析第54页
        4.2.5 滚刀侵入特征随岩石温度变化分析第54-55页
    4.3 不同岩石温度下滚刀结构参数对滚刀破岩的影响第55-59页
        4.3.1 不同岩石温度下刀刃宽对滚刀破岩的影响第56-57页
        4.3.2 不同岩石温度下刀刃角对滚刀破岩的影响第57-59页
    4.4 不同岩石温度下滚刀掘进参数对破岩的影响第59-67页
        4.4.1 破碎现象分析第60-63页
        4.4.2 岩石应力分布分析第63-64页
        4.4.3 声发射分析第64-65页
        4.4.4 破岩结果分析第65-67页
    4.5 小结第67-69页
5 实验研究第69-80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实验的目的和内容第69页
    5.3 盘形滚刀破岩试验台第69-72页
        5.3.1 实验台介绍第69-70页
        5.3.2 实验台信号采集系统第70-72页
        5.3.3 岩石加热装置和热成像仪第72页
    5.4 实验材料参数及方案制定第72-74页
        5.4.1 岩石材料参数第72-73页
        5.4.2 实验方案分析第73-74页
    5.5 实验结果分析第74-79页
        5.5.1 破岩载荷分析第74-75页
        5.5.2 破岩现象分析第75-77页
        5.5.3 破岩效率分析第77-79页
    5.6 小结第79-80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80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有轨电车组合定位系统
下一篇:地震激励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及振动台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