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国家理论论文--国家与民族、国家与人民论文

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公民国家认同研究

附表第5-6页
内容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导论第10-16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理论意义:有利于拓宽公民国家认同的理论研究第11-12页
        2、现实意义:有利于在网络社会中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第12页
    (三) 国内外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综述第12-15页
        1、国外学者关于国家认同研究现状第12-13页
        2、国内学者关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第13-15页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第15-16页
        1、研究方法第15-16页
        2、创新之处第16页
一、公民国家认同的基本理论概述第16-22页
    (一) 公民国家认同的含义第16-18页
    (二) 公民国家认同的特征第18-20页
        1、排他性第18-19页
        2、建构性第19-20页
        3、主动性第20页
    (三) 公民国家认同的功能第20-22页
        1、激发公民意识第20-21页
        2、形塑权力合法性第21页
        3、整合社会力量第21-22页
二、网络社会的基本理论概述第22-29页
    (一) 网络社会的崛起第22-24页
    (二)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点第24-26页
        1、实在性与虚拟性的统一第24页
        2、超时间与超空间的互动第24-25页
        3、平等与自由的结合第25-26页
    (三) 网络社会中的政治效应第26-29页
        1、网络空间成为国家间“文明冲突”的新战场第26-27页
        2、网络社会对“权力关系”的重构第27-28页
        3、网络社会成为“公民社会”的催化剂第28-29页
三、网络社会背景下公民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第29-41页
    (一) 网络空间的“信息边疆”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挑战第29-32页
    (二) 网络信息的“霸权主义”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挑战第32-34页
    (三) 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挑战第34-37页
    (四) 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挑战第37-39页
    (五) 网络信息的“数字鸿沟”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挑战第39-41页
四、网络社会背景下公民国家认同的提升路径第41-54页
    (一) 提高国际认同,维护国家利益第41-44页
        1、打造网络平台,提高国际认同第41-43页
        2、维护信息安全,反对“网络霸权主义”第43-44页
    (二) 改善政府职能,提高国家认同第44-50页
        1、提倡网络反腐,强化廉政建设第44-46页
        2、打造电子政务,畅通官、民沟通渠道第46-47页
        3、完善网络立法,建设有效的法律调节机制第47-48页
        4、加强政策倾斜,缩小“数字鸿沟”第48-50页
    (三) 提升公民素质,实现理性认同第50-54页
        1、普及信息教育,强化网络伦理意识第50-51页
        2、加强公民教育,夯实学生正确的国家观第51-52页
        3、加强道德自律,做到理性认同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后记第59-60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夏中心主义的衰落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下一篇:村干部在农村低保工作中违纪违法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