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移情能力与道德行为水平的相关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前言第8-1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1.2 研究目的第9页
    1.3 研究意义第9页
    1.4 现有研究中不足第9-11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1-23页
    2.1 大学生移情能力研究概况第11-14页
        2.1.1 移情能力相关概念第11页
        2.1.2 大学生移情能力相关理论研究概况第11-12页
        2.1.3 大学生移情能力测量研究概况第12-14页
    2.2 大学生道德行为理论研究概况第14-20页
        2.2.1 道德行为相关概念第14-16页
        2.2.2 大学生道德行为理论研究概况第16-18页
        2.2.3 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测量研究概况第18-20页
    2.3 大学生移情能力与道德行为水平相关研究概况第20-23页
第3章 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测量问卷编制第23-32页
    3.1 研究对象第23页
    3.2 研究方法第23页
    3.3 研究过程第23-32页
        3.3.1 开放式问卷调查及结果第23页
        3.3.2 研究结构设想第23-24页
        3.3.3 预测问卷第24-32页
第4章 研究设计第32-34页
    4.1 研究假设第32页
    4.2 研究方法第32-34页
        4.2.1 研究对象与施测方法第32-33页
        4.2.2 研究工具第33页
        4.2.3 数据处理及统计第33-34页
第5章 研究结果第34-44页
    5.1 大学生移情能力的研究第34-37页
        5.1.1 大学生移情能力的总体情况第34页
        5.1.2 大学生移情能力的人口学变量差异研究第34-37页
    5.2 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研究第37-41页
        5.2.1 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总体情况第37-38页
        5.2.2 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人口学差异量研究第38-41页
    5.3 大学生移情能力与道德行为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第41-42页
        5.3.1 问卷维度的相关系数分析第41-42页
        5.3.2 大学生移情能力与道德行为水平的相关分析第42页
    5.4 大学生移情能力对道德行为水平的回归分析第42-44页
第6章 讨论与分析第44-51页
    6.1 大学生移情能力分析第44-46页
        6.1.1 大学生移情能力总体水平分析第44页
        6.1.2 大学生移情能力及各维度上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第44-46页
    6.2 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分析第46-49页
        6.2.1 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总体状况分析第46-47页
        6.2.2 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及各维度上的人口学统计量的差异第47-49页
    6.3 大学生移情能力与道德行为水平的关系特征第49-51页
        6.3.1 大学生移情能力与道德行为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第49页
        6.3.2 大学生移情能力与道德行为水平的回归分析第49-51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51-55页
    7.1 研究结论第51-52页
        7.1.1 大学生移情能力的研究结论第51页
        7.1.2 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研究结论第51-52页
        7.1.3 大学生移情能力与道德行为水平相关结论第52页
    7.2 建议第52-53页
    7.3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3页
    7.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第53-55页
        7.4.1 研究的不足第53-54页
        7.4.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6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大连城市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与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