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旅游干扰下太行山猕猴的种群生态和社会生态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引言第13-23页
    1.1 生态旅游概述第13-14页
    1.2 太行山猕猴概述第14-18页
    1.3 选题背景第18-22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2 旅游干扰下太行山猕猴的种群生态第23-37页
    2.1 前言第23-25页
    2.2 研究方法第25-28页
        2.2.1 研究地区第25-26页
        2.2.2 研究对象第26-27页
        2.2.3 性别-年龄组划分第27页
        2.2.4 种群参数的定义第27-28页
        2.2.5 数据收集第28页
        2.2.6 数据分析第28页
    2.3 结果第28-33页
        2.3.1 群体大小第28-29页
        2.3.2 种群参数第29-33页
        2.3.3 种群增长模型第33页
    2.4 讨论第33-37页
        2.4.1 种群大小、密度、家域第33-34页
        2.4.2 种群参数第34-35页
        2.4.3 种群动态第35-37页
3 旅游干扰下太行山猕猴的繁殖生态第37-49页
    3.1 前言第37-38页
    3.2 研究方法第38-39页
        3.2.1 研究地点第38页
        3.2.2 研究对象第38页
        3.2.3 数据收集第38-39页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9页
    3.3 结果第39-45页
        3.3.1 产仔时间第39-43页
        3.3.2 死婴携带行为第43-45页
    3.4 讨论第45-49页
        3.4.1 影响景区猕猴繁殖时间的主要因素第45-46页
        3.4.2 死婴携带行为第46-49页
4 旅游干扰下太行山猕猴的等级关系第49-59页
    4.1 前言第49-50页
    4.2 研究方法第50-54页
        4.2.1 研究地区第50页
        4.2.2 研究对象第50-53页
        4.2.3 数据收集第53页
        4.2.4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53-54页
    4.3 结果第54-56页
        4.3.1 WLK-5 群成年个体间的等级顺位第54-56页
    4.4 讨论第56-59页
5 旅游干扰下太行山猕猴活跃度和残疾状况第59-71页
    5.1 前言第59-60页
    5.2 研究方法第60-62页
        5.2.1 研究地点第60-61页
        5.2.2 研究对象第61页
        5.2.3 行为分类与定义第61页
        5.2.4 数据收集第61-62页
    5.3 结果第62-68页
        5.3.1 五龙口风景区太行山猕猴的活跃度第62-66页
        5.3.2 五龙口风景区太行山猕猴残疾状况第66-68页
    5.4 讨论第68-71页
        5.4.1 太行山猕猴的活跃度第68-69页
        5.4.2 旅游干扰下太行山猕猴的残疾状况第69-71页
6 全文总结第71-75页
    6.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第71-72页
    6.2 主要结论第72-73页
    6.3 创新点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9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蹦蝗属雄性运动器官形态变化及模块性集成研究
下一篇:若羌县原始胡杨林胡杨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及一株新种的多相分类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