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of Thesis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9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9页 |
1.3.3 案例探究法 | 第9页 |
1.4 关键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4.1 迷思概念 | 第9-10页 |
1.4.2 概念转变 | 第10页 |
1.4.3 神经教育学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21页 |
2.1 建构主义理论关于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的研究 | 第11-14页 |
2.1.1 建构主义关于迷思概念转变机制的观点 | 第11-12页 |
2.1.2 建构主义关于迷思概念转变策略的研究 | 第12-14页 |
2.2 神经教育学理论关于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的研究 | 第14-21页 |
2.2.1 迷思概念转变新观点:抑制而非重构 | 第14-15页 |
2.2.2 错误加工过程的脑结构基础:前扣带皮层 | 第15-17页 |
2.2.3 错误加工过程的表征:错误相关负波与反馈相关负波 | 第17-18页 |
2.2.4 错误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 | 第18-21页 |
3 生物迷思概念调查与分析 | 第21-32页 |
3.1 生物迷思概念调查数据来源 | 第21页 |
3.2 生物迷思概念统计分析 | 第21-31页 |
3.3 调查结论 | 第31-32页 |
4 神经教育学视野下生物迷思概念转变策略 | 第32-45页 |
4.1 POE(预测—观察—解释)策略 | 第32-33页 |
4.2 CM(概念图)策略 | 第33-39页 |
4.2.1 CM(概念图)策略的涵义 | 第33-34页 |
4.2.2 概念图的构成 | 第34页 |
4.2.3 概念图的呈现形式 | 第34-35页 |
4.2.4 概念图的特征 | 第35-38页 |
4.2.5 概念图的作用 | 第38-39页 |
4.3 生物迷思概念转变教学设计案例 | 第39-45页 |
4.3.1 教学主题选择 | 第39-40页 |
4.3.2 教学活动设计 | 第40-45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5-5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5-48页 |
5.1.1 迷思概念探究活动应避免“只探不究” | 第45-47页 |
5.1.2 概念转变应避免“只转不变” | 第47-48页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6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